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全媒体时代会展视觉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张磊 侯雪艳 易晓湘 郑磊 王耕妹 黄倩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0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正重构商业信息传播模式。全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与传播形态深度变革催生的新型传播模式,其本质是各类媒介形态在互联网及 AI 技术推动下,打破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形成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接收终端全面融合的立体化体系。它不仅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还涵盖文字、音频、视频、数据等多种内容形态的跨界交融,核心特点体现为传播主体更多元、渠道更立体、内容更灵活、关系更注重互动。

会展活动作为商业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其视觉设计已从静态空间呈现转向动态体验模式。调研显示,超七成年轻观众更青睐含互动元素的会展展示场景。

会展视觉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就业竞争力。当前,该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与行业发展明显脱节:教学内容局限于传统设计领域,对新技术与会展场景的融入不足;教学方式依赖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脱离产业真实情境;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缺乏跨学科教学能力。在此背景下,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成为高职院校会展视觉设计课程的迫切任务。

一、全媒体时代会展视觉设计的特征演进与需求转变

(一)交互性体验的深度强化

全媒体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会展展示视觉形式,还悄然转变了观众角色从被动信息接收者变为积极参与者。触摸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展示设备的广泛应用,要求设计师在展览空间布局中融入更多互动模块,打造多媒介、多感官协同的深度体验场景。这一转变打破传统单向输出模式,更强调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逻辑引导观众参与,提升信息传播有效性。因此,设计师需掌握用户行为分析方法,将技术工具转化为增强观众体验的媒介,推动会展视觉设计从功能导向转向体验优先。

(二)传播渠道的立体化拓展

当今的会展信息传播已突破物理展示空间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阵容。不同渠道的用户特点、媒介属性和传播逻辑差异显著,要求会展视觉设计具备跨平台适配能力。例如: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注重话题性和分享性,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侧重强烈视觉冲击和即时互动,线下展示场景则需兼顾空间叙事性和信息交互性。这就要求设计师根据不同渠道的传播规律调整视觉设计语言,在保持品牌视觉统一性的同时实现信息差异化表达,确保信息在多元渠道中有效送达目标受众。

(三)动态化叙事的即时性需求

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推动会展视觉设计从静态呈现转向动态叙事。动画、数据可视化等动态视觉元素在信息传达效率上优势明显,在会展现场实时可视化呈现数据,能有效增强场景时效性与吸引力。这要求视觉设计师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熟练运用动态设计工具,在有限时间内通过视觉符号动态组合传递核心信息,使设计内容与传播节奏同步更新。

(四)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化导向

全媒体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细分观众群体,推动会展视觉设计走向定制化。通过分析用户画像,设计师可针对不同群体的审美偏好和信息需求制定差异化方案。这一转变对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从标准化输出转向精准化服务。因此,课程教学必须加强培养学生掌握需求分析、数据转化等方法,提高设计方案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

二、当前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会展视觉设计课程,依然主要讲授传统平面设计、静态空间布局等内容,对于 VR/AR 技术应用、交互多媒体设计等前沿领域,缺乏系统的教学和实践。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数字媒体课程,但大多停留在软件操作、基础性的设计制作层面,未能与会展场景深度结合,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二)教学方法单一

一直以来,传统的会展视觉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以 “理论讲授 + 实践” 为主,实践环节多为虚拟命题,缺乏真实项目驱动。课堂中引入行业前沿动态分析较少,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的设计方案,难以接触会展行业最新展示技术与真实项目情境。这种脱离产业实际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其未来职业适应期延长。

(三)教师实践经验和技能短板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部分教师长期任教,忽视到行业一线企业学习实践,缺乏全媒体技术实践经验,知识和技能更新跟不上新技术发展步伐,在讲授会展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前沿内容时存在局限。同时,跨学科背景教师稀缺,难以开展设计与技术、营销与传播的交叉教学。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对接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

1. 会展视觉设计课程设置需突出新技术融合,增加 “全媒体会展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原理与会展应用” 等内容,讲解 VR/AR 场景搭建、动态视觉叙事及跨平台视觉规范等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 “技术 + 艺术” 的复合能力,掌握沉浸式体验构建、互动界面设计等关键技能。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例如,会展工程师学院牵头建设的全国会展与商务活动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库,密切跟踪行业前沿动态,通过拆解典型会展项目的业务逻辑与项目任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思维。

(二)强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能力培养与实践导向,构建实践教学生态

1. 深化项目驱动教学,引入真实设计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需求调研、视觉方案设计、成果呈现等环节,并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与评价,加深学生对会展行业业务流程的理解。

2. 利用 3D 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高仿真虚拟现实会展教学环境,配备先进 VR/AR 设备、数字影像处理系统等硬件,引入行业主流设计软件,搭建集创意、制作、展示于一体的实践平台。学生可在其中进行展位设计、视觉设计、互动装置布局,并通过沉浸式体验优化方案,突破物理条件限制,增强对空间尺度、视觉体验的把控能力。

3. 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机制,与优质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外产学研中心,形成 “课程实践 — 企业实训 — 毕业设计” 的全链条合作模式。例如,与会展前沿企业共建会展工程师学院,为师生提供真实项目与实践岗位,让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职业能力。

4. 以赛促教提升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高水平国家级专业竞赛,将竞赛项目作为实践教学成果检验,锻炼实战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竞赛方案打磨与企业导师指导,检验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拓展行业视野。

(三)提升师资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师应定期参加技术研修、到企业挂职学习实践,积累经验并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促进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同步,将视觉设计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企业导师的实战经验可有效补充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将产业前沿动态与真实项目实践经验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与思维训练。

结语

全媒体时代正推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会展视觉设计课程加速转型,课程教学改革需从多维度切入,着力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培养系统。通过课程内容的前瞻性设计、教学模式的深度创新、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及师资能力的持续提升,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只有持续融入技术发展与行业变革,及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才能培养出具备前沿理念、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会展设计人才。

全国商科教育科研 “ 十四五” 规划 2025 年度课题 项目编号:SKJYKT-250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