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采编与新媒体采编的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周小凯

东方市融媒体中心  572600

一、融合的必要性

(一)受众需求的转变

传统广播电视时代,受众信息获取具有被动性和局限性,依赖电视机、收音机等载体,遵循固定播出时间表,传播模式为“点对面”单向性,受众选择空间极小。例如,晚间七点的新闻联播长期是全国观众获取时政信息的主要窗口,固定场景的信息接收模式持续数十年。

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信息接收核心载体,受众摆脱时间和空间束缚,可在碎片化场景中随时获取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11.8 亿,占网民总数的 99.6% ,其中超 70% 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新闻资讯。年轻群体尤其偏好互动性强的渠道,不仅追求信息即时性,还渴望参与内容创作与传播。

对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本地受众是核心服务对象。若不顺应需求变化,依赖传统模式,将难以触达年轻群体,丧失本地舆论场影响力,弱化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等功能。

(二)媒体竞争的加剧

新媒体崛起重构媒体行业格局,形成多元主体竞争态势。自媒体以低成本、高灵活性快速反应,吸引特定受众;商业媒体平台依托技术和资金构建综合生态,通过算法精准触达用户。这对县级广播电视形成双重挤压。

时效性上,传统广播电视采编流程规范,需经多环节,受固定时段限制,难以及时报道突发事件;新媒体则可实时传递事件进展,速度优势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尤为明显。

传播范围上,县级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局限于行政区域;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打破地理边界,优质本地内容可能扩散至全国乃至全球。例如,某县级融媒体的本地非遗短视频可能获百万级、甚至千万级播放量,这是传统广播电视难以企及的。

若县级广播电视固守传统模式,在传播速度、广度和互动性上的劣势将扩大,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三)政策推动的要求

媒体融合是国家战略部署,中央出台多项政策文件,要求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在基层的实践载体,承担“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的使命,核心功能包括传递政策、反映诉求、引导舆论等。

通过融合,县级融媒体能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使国家政策更贴近群众,让民生信息触达不同群体。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战略中意义重大,如发布产业政策、产销信息服务本地经济,结合广播电视权威性和新媒体互动性形成舆论互动闭环,增强基层凝聚力。

二、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理念与思维的差异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采编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是融合首要障碍。

广播电视采编形成于传统媒体时代,强调权威性和规范性,流程呈线性,注重内容完整性和严谨性,维护了新闻公信力,但灵活性不足。

新媒体采编在互联网环境中发展,核心是“用户导向”和“效率优先”,强调快速响应,采用滚动报道模式,注重轻量化和互动性内容形式,关注传播力和话题性。

实际工作中,两种理念碰撞产生认知冲突:广播电视采编人员认为新媒体内容牺牲严谨性,存在标题党等问题;新媒体采编人员觉得传统流程繁琐,难适应快节奏。这导致团队协作效率低,难以形成融合合力。

(二)技术与平台的限制

技术是媒体融合基础,县级融媒体中心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广播电视依赖专业硬件和封闭系统,设备昂贵且需维护,制作系统兼容性差。

新媒体采编需依托互联网技术生态,但县级融媒体面临资金和人才双重挑战:搭建融合技术平台资金投入大,县级财政难支持;技术运营维护需专业人才,而县级地区吸引力有限。

此外,不同平台技术标准差异大,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平台对接需解决数据转换、版权管理等问题,对县级融媒体技术能力是难题。

(三)人才队伍的短板

人才是媒体融合核心驱动力,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结构有明显短板。传统广播电视采编人员熟悉专业技能,但知识局限于传统领域,难独立完成新媒体内容生产。

部分县级融媒体引进新媒体人才,但多为年轻从业者,虽熟悉相关技能,却在新闻专业素养上不足。

更突出的是复合型人才匮乏,媒体融合需要既懂传统业务又掌握新媒体技术和运营能力的人才,但县级地区因待遇、发展空间等限制,难以吸引和留住此类人才,导致融合工作缺乏核心力量。

三、融合的策略与路径

(一)理念融合:树立一体化传播思维

理念统一是融合前提,县级融媒体中心需通过培训和实践引导形成“一

体化”传播认知。

开展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解读政策,分享成功案例;建立内部交流机制,组织人员定期研讨,促进相互理解;明确融合传播价值导向,强调核心使命一致,差异在形式而非本质。

引导树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理念。例如,报道本地重要会议,团队统一规划,文字、摄影记者提供素材,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辑分别制作适配内容,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二)内容融合:打造差异化传播内容

内容融合核心是统一采集基础上的差异化生产,满足不同平台需求,构建“统一采集 + 分类加工”机制。

采集环节,组建跨部门融合采编团队,针对同一事件协同采访,确保信息全面。例如,报道农业博览会时,团队分工合作收集不同信息。

加工环节,依据平台特性适配内容。广播电视适合深度报道,如全面解读教育改革政策;新媒体适合轻量化内容,如提炼政策关键信息制作图文或短视频。

挖掘本地特色内容资源,如拍摄“乡村手艺人”短视频、开展摄影征集活动、传播传统戏曲民俗等,增强受众认同感和媒体亲和力。

(三)技术融合: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

技术融合关键是构建全流程融合技术体系,重点推进“中央厨房”平台建设,具备内容管理、多平台发布、数据分析功能。

为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可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与技术服务商合作、采用模块化建设模式。

平台建成后发挥协同作用,如突发事件时实时上传素材,快速生成不同平台内容;利用数据分析跟踪传播效果,指导内容生产。

(四)人才融合:培养复合型采编队伍

人才融合需通过培训、引进和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复合型队伍。

对现有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组织新媒体技能培训、“一对一”结对学习、鼓励外部交流。

引进人才时,制定针对性政策,引进急需人才,吸纳本地返乡青年。

建立科学考核激励机制,兼顾传统与新媒体传播效果,奖励优秀团队和个人,激发积极性,促进协同合作。

(五)运营融合:创新传播与服务模式

运营融合目标是整合渠道,拓展功能,提升影响力。

传播层面,构建协同网络,如广播电视节目设新媒体互动环节,新媒体平台开“广播电视精选”栏目。

服务层面,探索“新闻 + 政务 + 商务 + 服务”模式,拓展政务、商务、民生服务功能。例如,某县融媒体公众号整合便民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和服务价值,使媒体转变为本地综合服务平台。

四、结论

新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采编与新媒体采编的融合是多维度重构。面对多重因素,需突破制约,通过树立一体化思维、打造差异化内容、搭建技术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运营模式,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这一过程虽有挑战,但能让县级融媒体更精准触达受众、传递主流声音、服务地方发展,成为基层舆论引导者、民生服务提供者和地方文化传播者,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