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数字人在新闻栏目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

刘伟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财经评论员王冠为原型,依靠深度学习技术打造出的超仿真型虚拟主播“AI 王冠”,2022 年 3 月首次现身两会报道节目《“冠”察两会》进行新闻播报。然而随着超仿真建模、智能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AI 王冠”应用场景已延伸至财经新闻等多平台常态化播报。由此可见,伴随技术走向成熟,AI 数字人对新闻生产形成多重影响,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AI 数字人正在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范式。

一、 赋能:技术革新重组新闻生产格局

AI 数字人凭借其可编程、高效率的特性,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渗透至新闻生产各阶段,凸显出强大的变革潜力。

(一)多场景深度渗透

目前,AI 数字人应用于多种常态化、规模化的新闻播报,实现多场景的深度渗透。首先,人机协同进行专题报道。“AI 王冠”承担起数据可视化解读相关功能,同真人主播形成“宏观 + 微观”内容互补,打造《“冠”察两会》专题节目,深度解读新闻内容。其次,形成多平台常态化播报。央视与 DeepBrainAI 联合开发超仿真 AI 主播,实现多平台的虚拟分身输出,在天气预报、每日新闻等标准化信息播报中,AI 主播凭借精准无偏差的播报及24 小时的待命能力,成为电视台、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的标准设置。第三,实现突发新闻即时响应。AI 数字人能借助结构化数据,可以在数秒时间内生成并播报新闻快讯,显著压缩信息传递的滞后时长。例如在甘肃地震新闻报道中,“AI 王冠”地震 6 分钟后就开启 i 新闻播报,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即时性。最后,新闻播报个性化定制。在个性化推荐场景内,AI主播可依据地域、兴趣偏好等用户画像,动态改变播报语态、信息重点以及虚拟形象,达成“千人千面”的新闻推送体验。

(二)生产流程系统性重塑

AI 数字人深度渗透至新闻生产各环节,打破传统的采编播新闻生产流程,实现资源整合。从新闻生产角度来看,AI 数字人给新闻生产传播带来三个关键突破:第一,实现内容易读性。AI 数字人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专业名词转化为通俗的表达,比如用“400 枚广岛原子弹的威力”形象描述“6.2 级地震”的强度,并且自动同步适配横屏 16:9、竖屏 9:16 等格式,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时间;第二,实现靶向传播。按照用户所在区域,智能分发个性化新闻内容,比如向震中 50 公里波及范围的用户及时发出“远离易晃物品”的预警;第三,实现智能化采编运作。例如新华社推出的“新小萌”、“新小微”等 AI 主播,在 3 个月内,生产 3000 多条新闻,有效提升新闻智能化生产效能。

(三)成本效益显著优化

借助 AI 数字人技术可大幅削减人工、资金成本。就资金开支来说,设备购置、演播室实景搭建的费用得到缩减。央视2024 年审计报告显示,“AI王冠”使得新闻栏目成本结构改变,设备及场地支出占比大幅降低,劳动力开支占比从 62% 下降到 18% 。其次,AI主播可根据不同播报场景变化妆容、服饰等外在形象,缓解真人主播、妆造和后期制作团队的用人负担。此外,AI 主播能够有效的整合信息,形成智能化采编播,从而节省新闻生产的人力资源,缩短新闻制作时间。由此可见,采用 AI 主播后,高质量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明显降低。

二、 挑战:伦理困境与情感隔阂

AI 数字人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并非有利无弊,其背后隐藏着的伦理困境、情感交流匮乏等现象需要审慎对待。

(一)伦理困境日益凸显

首先,内容真实性引发信任危机。AI 算法错误导致的虚假信息传播可能误导公众舆论,影响社会稳定。AI 生产内容的大量出现,可能扩散成公众对整个新闻信息环境真实性的普遍怀疑——“我看到的这个主播 / 这条新闻是不是 AI 做出来的?它靠不靠谱?”当“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角色的信任基石会被动摇,催生更为长远的信任危机。其次,尽管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被应用到各行业,但带来的风险依然不可小觑,未经许可利用特定人物肖像或声音特点生成新闻主播,其所引发的隐私权与人格权侵害问题也愈发突出。然而,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关于 AI 数字人形象与声音的版权归属问题鲜有清晰界定。

(二)缺乏情感交流与深度洞察能力

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传递事实,更在于其所携有的人文关怀、社会洞察与价值引导。就目前而言,AI 数字人在语音语调、微表情模拟等方面不断贴近于真人主播,但其“情感”本质是依托海量数据训练而成的情景反应,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共情能力和价值判断。面对涉及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时,AI 数字人不易传递出深沉情感和人文温情,其报道往往局限于表层新闻内容,缺乏深度思考和问题追问能力。长此以往,公众在面对公共议题时,思考会停于表面,从而造成社会情感纽带的疏离。

三、未来:构建人机协同新业态

AI 数字人融入新闻生产环节,是技术赋能传媒领域的必然走向。其在提升效率、优化成本以及场景创新上的不断赋能,给新闻传播提供发展动力。但技术的光环背后,隐藏着情感表达缺失以及信任危机的阴霾。积极面对挑战而非忽视,构建明晰的人机协同发展业态是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机良性互补,发挥各自优势。

AI 数字人在新闻报道及时、高效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是依然缺乏感染力和应变能力。让 AI 数字人成为高效精准的信息传递者与分析辅助人员,同时释放真人主播的深度洞察、价值判断和情感连接的独特长处,不断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人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二)拓展应用场景,丰富传播方式。

随着 VR、AR、多模态交互等技术的不断发展,AI 主播的出现促使媒介融合进入新阶段,多种形态的新闻产品不断涌现。交互性强、个性化定制的新闻产品成为当下主流,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多种互动方式,升级新闻传播业态,丰富服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三)持续攻关科技,提供发展动力。

只有持续攻克情感算法技术难关、实施严格的伦理规范约束,才能为AI 数字人稳固信任根基,实现长足发展。坚守“科技向善”的伦理基点,促进人机能力的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AI 数字人才能摆脱冰冷工具的定位,成为更高效、多元、可靠且富有温度感的智能助手,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闻产品,形成良性的新闻业态发展格局。

AI 数字人作为“ AI+ 传媒”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典型代表,正深刻改变着当前的传媒业态。随着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AI 主播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是简单地以AI 替代人,亦或是回归纯真人主播的模式。如何构建人机协同的新闻传播新业态,将会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彭兰 .《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关系重构》. 国际新闻界,2023(4):45-60.

[2] 陈昌凤,师文 .《AI 新闻的伦理困境与治理路径》. 新闻大学,2024(2):18-31.

[3] 喻国明等.《2024 中国媒体智能化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4] 程曼丽 .《国际传播中 AI 数字人的文化适配性研究》. 对外传播,2024(1):34-41.

[5] 李明伟 .《算法偏见的社会放大效应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2):88-102.

[6] 数字孪生 AI 主播的“进化”趋向与伦理反思——以央视虚拟主播“AI 王冠”为例 . 视听界,2023 (04)

作者简介:姓名:刘伟,性别:女,民族:满族,籍贯:河北省保定市,出生年月:1994 年 10 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