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实践

作者

郭冠妍 苏蕊 满淦

沈阳建筑大学研祥图书馆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正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服务”转型。据教育部《202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已达 2.8PB,但资源利用率不足 35% ,凸显出学习空间重构的迫切性。在此背景下,“未来学习中心”作为破解传统教育空间困境的创新范式,被纳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工程。高校图书馆凭借其资源整合优势与空间枢纽地位,正经历从“知识仓库”到“智慧中枢”的范式跃迁。本研究通过解析功能定位,构建“技术 - 空间 -人力”协同的实践框架,为教育新基建提供理论支撑。

二、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未来学习中心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杨光武认为未来学习中心应具备教学、产学研究合作、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多种功能,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蔡迎春等人认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内涵体现在学习模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开放性与融合性,以及教育生态的实践导向与产学研融合。樊振佳等表明,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依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资源整合与空间再造,致力于满足用户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M.E. King-Sears 指出,未来学习中心旨在为学生打造开展小组学习、实践活动的平台,随着技术进步与高教变革,其内涵将持续拓展。综上,笔者将未来学习中心的核心特征总结为智慧性、交互性、开放性三个维度。

三、高校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需要高端设施和各类家具,而且更需要依据未来学习的特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与灵活学习需求的空间。无论未来学习的形式如何演变,学习的核心始终围绕“教”“学”“用”三个关键层面。因此,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的功能定位从教育、知识、创新、社区文化四个维度展开。

(⟶) 教育支持中心

教学支持中心的本质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神经中枢”,通过连接教育资源、技术工具与教育主体,实现教学范式的三重跃迁: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单向传授转向互动探究、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发展。(1)学生支持体系。图书馆构建三维学习空间满足差异化需求。阅览学习区作为传统知识获取场所,通过标准化设施维持深度阅读所需的专注环境;个人学习区提供实体研修室与虚拟学习空间双重选择,后者借助AI 技术实现学习状态监测、资源三维化呈现及服务动态优化,强化个性化学习支持;休闲交流区采用模块化家具与虚拟协作系统,既可开展小组研讨,亦能构建跨学科元宇宙社区,通过无界交互激发创新思维。(2)教师教学科研支持体系。设置分层培训模块,涵盖数字工具应用、混合式课程设计、教育数据解读等核心技能,助力教师跨越“技术鸿沟”;搭建跨学科教研网络,通过协同备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等环节,促进教学经验的显性化与范式迁移;提供教育实验设计、教学论文写作、教学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支持,推动教学实践向教学理论的升华。

(二)知识服务中心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数据、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是未来学习中心提供知识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多模态资源连接多个服务场景构建学习生态系统。(1)文献电子化。高校图书馆建设教参数据库、学者库,并且推进馆藏纸质资源的数字化,方便读者对文献的访问和利用,同时为建设个人书房、描绘知识图谱、整合教学知识等工作做铺垫,促进文献资源与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结合。(2)资源数据化。深化与校内外机构部门以及专家、师生的合作,整合学习、科研相关文献、数据,建立统一的综合性资源平台,形成用户画像,为学生学习分析、教师课程设计、科研统计等提供数据服务。(3)学科知识图谱规划。学科知识图谱是学科知识点关联关系及知识结构的可视化表现,能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及教育目标达成。高校开展学科知识图谱构建工作中,高校图书馆提供资源、组织并分类知识、抽取与标注知识等,帮助高校建立知识图谱结构。同时,图书馆作为校园信息服务前台,收集高校师生的使用与反馈数据,促进知识图谱优化。

(三)创新实践中心

在创新能力作为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亟需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学术支持机构的高校图书馆,其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应聚焦“创新力孵化器”的定位,通过虚实融合的空间重构打造创新赋能体系。该体系可划分为实体创新工坊与虚拟实践平台两大维度,形成“激发创意 - 数字空间验证实践”的闭环培养模式。(1)实体创新工坊。实体创新工坊通过空间功能分区与先进设备配置,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系统。空间规划采用“动静双循环”设计理念:动态协作区配备 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设备,支持创客团队开展原型设计与产品迭代;静态研发区设置沉浸式思考舱与成果展示墙,提供个体深度思考与创意展示空间。(2)虚拟实践平台。在数字技术驱动下,虚拟实践平台突破物理限制,构建高仿真创新训练环境。美国西蒙斯学院的 VR 手术模拟系统已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反馈,医学生可通过触觉手套感知虚拟组织的力学特性。国内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搭建元宇宙艺术实验室,支持创作者进行数字策展与虚拟装置艺术实践;东南大学图书馆开发工程仿真平台,学生可对建筑结构进行数字孪生测试。(3)虚实融合的创新培养范式。前沿实践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实现虚实空间的深度耦合。麻省理工学院 Media Lab 构建的混合现实创新平台,允许学生在物理工坊制作原型后,即时在虚拟空间进行多场景压力测试。这种“实体创造 - 虚拟验证”的循环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创新教育中试错成本高、验证周期长的痛点。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斯坦福设计学院学生,其创新方案落地效率提升 47% ,专利转化率提高 32% 。

(四)社区文化中心

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本质上是其从知识存储机构向文化价值创造枢纽的范式跃迁。这一功能定位突破了传统文献服务的物理边界,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精神场域的构建,成为连接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公众的文化能量交换节点。(1)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再生产。社区文化中心承担着校园文化基因库的使命,通过系统化整理、数字化保存与创新性诠释,将散落于文献、口述、实物中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传播、可交互的知识资产。它不仅关注校史档案、学科发展脉络等显性文化的典藏,更注重学术传统、校园精神等隐性文化的提炼与可视化呈现,借助数字叙事、沉浸式展览等技术手段,构建动态生长的文化记忆图谱。(2)社会教育功能的延伸与文化责任践行。社区文化中心超越校园围墙的物理限制,通过数字平台搭建、文化资源开放、公共教育活动策划,将高校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社会教育的普惠资源。它既为公众提供终身学习的知识入口,如在线文化课程、虚拟博物馆导览,也通过主题论坛、文化讲座等线下活动搭建学术话语与公共议题的对话桥梁。

四、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一)现实挑战

1. 技术应用存在结构性断层

据相关调研显示, 78% 的图书馆呈现“硬件超前,软件滞后”特征。例如,多数场馆配备 VR/AR 设备,但缺乏配套的课程资源与数据分析系统,导致设备闲置率达 52%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数据孤岛:教学管理、科研实验与图书馆资源系统间存在 47% 的数据接口不兼容,阻碍用户画像构建与精准服务实施。

2. 空间效能呈现两极失衡

物理空间改造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倾向,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2022 年协作学习区空置率高达 35% ,而预约制个人学习舱使用率超负荷 120% 。虚拟空间则面临“有平台无生态”困境,超过 60% 的图书馆元宇宙平台月活用户不足千人。空间动态评估机制缺失导致资源配置失准,难以响应快速变化的学习需求。

3. 馆员能力遭遇数字鸿沟

相关数据显示,图情队伍存在显著的技能代际分化:45 岁以上馆员中仅 12% 掌握Python 数据分析技能,青年馆员虽具备技术基础,但 73% 缺乏教育场景转化能力。同时,跨学科协作机制尚未健全,图书馆与教务、科研部门的联合项目占比不足 21% ,制约服务创新效能。这些困境共同构成未来学习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阻力。

(二)突破路径

1. 技术赋能

技术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感知 - 分析 - 响应”的智能闭环系统,重塑图书馆的空间服务范式。在基础设施层,构建多模态感知网络与算力支撑平台。通过部署 UWB 超宽带定位基站、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智能环境监测终端等新型硬件,实现空间数据的全域采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智能书架系统,集成重量感应与 RFID 技术,可实时追踪文献流通状态并优化架位分布。同时,算力中心搭载边缘计算节点与 AI 加速芯片,为高并发数据处理提供支撑,确保行为轨迹分析、情感计算等复杂任务的实时响应。数据交互层聚焦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与价值挖掘。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将物理空间的温湿度、人流密度等参数与虚拟空间的资源使用数据动态映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智慧中枢”平台,整合门禁记录、座位预约、电子资源访问等 18 类数据源,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用户行为画像,精准识别学习群体特征与需求痛点。这种数据融合机制打破信息孤岛,为服务优化提供全景式决策依据。智能应用层通过前沿技术重构服务场景,采用XR 技术构建混合现实空间,部署 AI 教学助手系统,可自动生成课程知识图谱,基于学习者认知水平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2. 空间评估

空间评估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生态优化的核心机制,通过“数据驱动 - 需求响应”的动态调节实现功能适配。首先,基于物联网构建智能感知网络,集成环境传感器(温湿度、光照、噪音)与行为捕捉设备(定位追踪、人脸识别),实时采集物理环境参数与用户行为轨迹,结合数字资源访问数据构建全景行为画像,实现环境、行为与需求的多维映射。其次,运用深度学习模型关联环境数据与非结构化行为数据(停留时长、协作频率),通过聚类算法识别群体模式,结合情感计算解析用户行为动机。例如,通过数据溯源发现区域使用率下降与噪音干扰的隐性关联,精准定位体验痛点。最后,构建评估- 决策-优化的闭环系统:基于贝叶斯网络预测空间使用趋势,利用数字孪生模拟改造方案,形成弹性改造策略,例如模块化隔断、智能照明。同时整合馆员管理、用户反馈与第三方诊断,建立多方协同的动态评估机制,推动空间布局按需快速重构。

3. 团队建设

馆员能力重构与团队协同机制优化是未来学习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首先,组建跨职能协作单元,按服务场景划分活动策划组、技术运行维护组和学科服务组,明确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活动组负责空间运营与创新项目孵化,技术组聚焦智能系统维护与数字工具开发,学科组开展嵌入式教学支持与科研服务,形成互补联动的服务矩阵。其次,联合信息管理、教育技术等学科开发定制课程,涵盖空间设计理论、智能技术应用等前沿领域,如哈佛图书馆邀请行业权威开设空间规划专题课程;展 VR 系统操作、数据分析工具等实训工作坊,提升技术适配能力;组织跨界研讨与创新挑战赛,培育服务设计思维与生态构建视野。最后,与科技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以真实项目驱动能力进阶,实现产教融合共同育人。

五、总结

本研究系统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模型与实践框架,教育支持中心需强化教学数据的全流程治理,知识服务中心应重点突破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难题,创新实践中心要建立“创意 - 验证 - 转化”的完整链条,社区文化中心需构建文化IP的数字化传播体系。未来高校图书馆可致力于构建“联邦学习”资源共享机制,破解数据孤岛困境,开发“元宇宙 + 数字孪生”融合平台,实现虚实空间无缝切换。本研究为高校图书馆转型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未深入探讨不同层级院校的差异化路径,后续研究可通过聚类分析建立分类指导模型,推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精准化实施。

郭冠妍,1983 年 4 月、女、汉族、辽宁铁岭、学历、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校经济管理、图书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