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实践探索

作者

祝芳霞

潜山市舒州小学 安徽安庆 246300

摘要:本文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类型、实践方法及挑战与对策。多样化情境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理解力。文中分析了情境类型,如生活、问题情境,并讨论了实践策略,如使用多媒体、角色扮演。针对情境创设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旨在帮助教师优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实践探索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阅读教学占据核心地位,对于学生语言能力、逻辑思维以及文化素养的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普遍倾向于知识的直接灌输,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进而影响了其阅读兴趣的培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生动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探究情境创设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强学习吸引力:情境创设能增强学习吸引力,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时,创设童趣池塘情境,配合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情境创设使阅读学习变得生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直观呈现抽象内容:情境创设可以将抽象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加深情感体验:合适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创设寒冷的冬夜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小女孩的遭遇,深刻体会其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思考:情境创设伴随着问题的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在阅读《司马光》时,创设紧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发散思维。

提升逻辑思维:情境中,学生需要分析、整合文本信息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推理类故事时,通过创设悬疑情境,让学生根据线索进行推理,锻炼逻辑思维。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类型

(一)生活情境

联系日常经验:将阅读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去过的海边或旅游景点,对比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对西沙群岛丰富物产和美丽景色的描写。

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关于环保的文章时,创设小区垃圾处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环保知识,思考解决小区垃圾问题的办法。

(二)故事情境

讲述故事背景:对于一些具有历史背景或文化内涵的课文,讲述相关的故事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学习《将相和》时,先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赵国的政治局势,让学生明白蔺相如和廉颇之间故事发生的缘由。

续编故事:在阅读完一篇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故事续编,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学完《狐假虎威》后,让学生想象狐狸和老虎再次相遇会发生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故事。

(三)问题情境

设置悬念问题: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设置悬念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阅读寻找答案。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时,提问 “诸葛亮是如何在三天内借到十万支箭的?”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递进式问题链:在阅读过程中,设计递进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如在学习《翠鸟》时,先问 “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再问 “翠鸟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最后问 “作者为什么喜欢翠鸟?”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资源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展示课文中的场景、人物、事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展示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视频播放: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能更生动地呈现文本内容。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如《司马光》,播放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音乐渲染:选择合适的音乐渲染情境,营造氛围。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播放轻快的海洋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的美丽海域,增强阅读的情感体验。

(二)开展角色扮演

角色分配: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表演与讨论:学生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组织实地观察

校园观察: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如在学习描写植物的课文时,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植物的形态、颜色等,为阅读提供感性认识。

校外参观:对于一些适合校外参观的主题,如博物馆、科技馆等,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参观。在学习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课文时,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丰富阅读体验。

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挑战与应对

(一)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挑战: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过于追求情境的趣味性,而忽略了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导致情境创设偏离教学方向。

应对:教师在设计情境前,要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情境创设能够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创设情境后,要对照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调整,保证情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二)情境创设缺乏深度

挑战:有些情境创设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对: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中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三)情境创设难以兼顾全体学生

挑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情境不感兴趣或参与度不高,导致情境创设难以兼顾全体学生。

应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情境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六、结论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多种类型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资源、开展角色扮演、组织实地观察等实践策略,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然而,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避免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缺乏深度以及难以兼顾全体学生等问题。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师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让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芦明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探索[J].语文世界,2024,(17):95-96.

[2]魏林林.小学语文情境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2023,(11):36-38.

[3]闫鑫.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