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雷州傩戏活态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常晓虹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湛江 524048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雷州傩戏作为岭南地区独特的仪式戏剧,其以“雷鼓代天声,傩舞作电形”的展演形态[1],融合了先秦巫傩祭祀传统与雷州半岛的海洋信仰体系,形成了以石狗图腾、雷神崇拜为核心的民俗景观。这种“人神共娱”的活态文化,既是《周礼》所载“索室驱疫”古礼的活化石,更是中国海洋文明在戏剧领域的独特表达。

然而,现代化进程正加速其传承危机。调查显示代际断层凸显 , 傩戏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雷州傩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60 岁以上高龄者占比远超八成 [2]。2025 年《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保护策略转向“活态进化”新阶段:要求通过 “海洋文化基因解码” 和 “数字叙事创新” ,构建“非遗-文旅-社区”共生体系。这为破解传承困境提供了政策支点。

本文将聚焦雷州傩戏的活态传承,在解析其海洋性特质基础上,结合非遗保护新范式与数字技术新场景,探索可持续路径,以期为同类非遗提供“文化基因活化”的岭南方案。

一、雷州傩戏活态传承困境

雷州傩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这项承载雷州半岛千年信仰的古老艺术,在现代化冲击下陷入“人走艺亡”的困境。核心矛盾集中表现为:高龄传承人占比超八成,青年力量断层严重;传统班社活动锐减,活态传承生态脆弱。尽管地方政府通过非遗展演、传承人扶持等举措积极干预,但代际断层、传播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 传承主体呈现高龄化与青黄不接

核心技艺的载体——传承人群体老化问题触目惊心。最新权威数据显示,雷州傩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60 岁以上高龄者占比远超八成 。这些掌握着傩戏精髓的老艺人年事已高,技艺传承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青年力量的断层极其严重 。35 岁以下的年轻传承人屈指可数,占比极低。他们即使参与,也多被安排在边缘性、辅助性岗位上。微薄的经济收益、日益弱化的文化认同以及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得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投身于需要长期沉浸与艰苦磨砺的传统技艺学习,传承链条的可持续性岌岌可危。

(二)传承生态凸显班社凋零与活动衰微

作为傩戏活态呈现与传承主要载体的专业班社,其生存状况急剧恶化。短短十余年间,雷州市活跃的专业傩戏班社数量经历了断崖式下跌 ,已从高峰期的近二十家锐减至个位数。更令人忧虑的是,其中能维持常态化演出活动的班社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过度依赖节日演出这种形式。这种数量的萎缩加上演出的急剧减少直接导致了活态传承活动的频次与质量大幅下降 。传承人开展的传习活动数量远低于非遗保护的基本要求,主要受困于经费短缺、稳定的演出市场难寻以及合适的排练展示空间匮乏 。傩戏赖以生存的社区土壤和文化空间正在快速流失。

(三)保护实践的积极干预与效果瓶颈

面对危机,地方政府并非无所作为。通过将其纳入重点工作、建立口述史档案与数字化资源库等制度化举措,以及利用元宵晚会等重要节庆策划大规模展演,官方展现了保护决心。但是地方保护活动常过度集中于短暂节庆节点,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学界对此也早有批评,如宋俊华(2017)指出的非遗保护‘节日化’现象及其导致的可持续性难题。对传承人的扶持未能有效链接市场激活内生动力 ,形成“政策孤岛”。数字化保存等现代手段与活态传承实践存在脱节 ,略显“碎片化”。政策落地与傩戏生态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

(四)破局探索下社会力量初显身影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始尝试介入破局。例如,湛江科技学院团队推动“非遗助残”,将傩戏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探索拓宽传承人生计渠道;本土根艺企业则主动与传承人合作,创作傩戏主题根雕,尝试将传统符号引入现代商业与审美场景。这些跨界融合的实践,为古老技艺注入了微弱的市场活力与创新可能,是弥合“传统- 现代”鸿沟的可贵探索。

二、雷州傩戏可持续发展路径

雷州傩戏,这朵植根于雷州半岛独特海洋民俗文化土壤的艺术奇葩,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仪式简化、信仰淡化、生存空间萎缩等严峻挑战。其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靠冰冷的数字化存档或脱离语境的表演展示,更需回归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激发社区内生动力,探索一条“扎根乡土、活态融入、激发内力、多元协同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 固本培元——夯实传承基础,破解“人”的困境

1.“师带徒”制度化与激励化

对现有掌握核心技艺的老艺人进行更精细化的分级认定,根据其技艺的完整度、稀缺性、带徒意愿和成效,提供阶梯式、差异化的生活补贴和传习津贴。补贴标准应显著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使其安心授艺。

实施“一个师傅绑定 N 个徒弟”计划。政府 / 基金会提供专项资金,明确师傅的传艺责任和徒弟的学习义务。对成功培养出合格徒弟的师傅和学有所成的徒弟给予额外奖励。鼓励“核心技艺持有人”带徒,即使其年资未达代表性传承人标准。

为有志于全职学习傩戏的青年提供“学徒津贴”或“过渡期生活补助”,减轻其短期经济压力,稳定学徒队伍。可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探索非遗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与学分。

传承人能力建设与视野拓展

定期组织传承人赴国内其他傩文化兴盛地区交流学习,开拓视野,借鉴有效的传承、创新、推广经验。同时,邀请其他地区的傩戏专家、民俗学者、戏剧导演来雷州进行短期工作坊,针对特定技艺、文化内涵挖掘、现代传播方法等进行深度指导。

组织传承人系统地学习雷州历史、民俗、方言、海洋信仰等背景知识,加深其对傩戏文化根基的理解,提升其阐释和传播能力。

(二)活态融入——重建文化语境,拓展生存空

1. 深度嵌入岁时节令与社区生活

在核心的雷神诞辰、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重大节庆,政府引导、社区主办、传承人主导 ,恢复傩戏的祭祀祈福功能。鼓励其在特定场所举行完整的或精简版的核心仪式。避免过度商业化表演。将傩戏中的精华片段融入本地“年例”、游神赛会、婚丧嫁娶等大型社区民俗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亮点环节,自然增加傩戏的曝光度和社区认同感。

2. 文旅融合:打造特色IP,实现“以文养文”

在雷州主要文化旅游景区设立固定时段、固定场地 的小型“傩文化微剧场 ”。演出内容可以是浓缩的仪式片段、改编的傩戏故事、傩舞表演组合。核心在于“沉浸感”营造。门票收入反哺演出团体。

设计“雷州傩踪”主题旅游线路,串联傩戏原生村落、传承人工作室、傩面雕刻作坊、相关庙宇,游客可观看原生态排练、体验傩面绘制 / 制作、聆听传承人讲述、参与小型祈福仪式。由社区合作社运营,收益按比例分成。

聚焦“石狗”这一雷州标志性文化符号,联合本地手工艺人、设计师,开发一系列高品质、有设计感、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如石狗造型木雕/ 陶艺摆件、石狗主题家居用品、文具、特色食品包装等。在景区、博物馆、线上平台销售,品牌统一为“雷傩有礼”,利润用于傩戏传承。避免粗制滥造,强调文化内涵和工艺价值。

(三)社区内生——激发主体意识,构建传承生态

1. 建立“傩戏文化合作社”

以核心传承村落为依托,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由传承人、村民骨干、热心人士组成“傩戏文化合作社”。

统一协调演出订单;管理集体性收入;组织内部技艺交流与培训;维护道具服装;代表社区与外部机构合作洽谈。

明确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参与演出的成员、参与文创制作的村民、提供场地支持的村民都能获得合理报酬,让文化传承直接惠及社区。

2.“非遗进校园”深化与校本化

在雷州中小学,将傩文化纳入地方课程 或校本课程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学龄段的《雷州傩戏》读本。

开设“傩戏社团”或“非遗传承班”,由传承人定期教授简单的傩舞步、傩歌、傩面绘画。重点在于体验和认知,而非培养专业演员。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地方重要节庆中安排学生表演展示,增强其自豪感。评选“小小傩文化传承之星”。

3.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与荣誉感

每年固定日期,由社区/ 合作社组织举办“傩艺汇演”或“傩文化展示周”。内容包含传统仪式展演、各年龄段的傩舞比赛、傩面制作展示与体验、傩文化知识竞赛、社区聚餐等。营造节日气氛,强化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对长期坚持传承、带徒有方、在社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传承人和热心人士进行公开表彰。利用本地媒体持续报道傩戏活动、传承人故事、项目进展,树立正面典型,提升社区荣誉感。

(四)多元协同——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1. 政策精准扶持与资金整合

各级政府设立傩戏保护传承专项资金。资金使用需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建立严格的申报、审核、验收和审计制度,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用到“人”身上。

鼓励企业、乡贤通过赞助、设立专项基金、采购定制演出/ 文创产品等方式参与支持。可探索“文化项目公益众筹”模式,面向社会筹集特定保护项目资金。

2. 学术研究与智力支持

联合高校、研究所,系统性地进行傩戏剧本、唱腔、音乐、舞蹈、科仪、服饰道具的抢救性记录、整理、归档。深入研究其与雷州方言、海洋信仰、历史变迁的关系,为传承创新提供学理支撑。

聘请民俗学、戏剧学、非遗保护、文旅规划等领域专家,为雷州傩戏的传承策略、创新发展、项目评估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避免方向性错误。

3. 建立开放包容的评价体系

尊重傩戏作为“仪式性戏剧”的本质特点,保护其神圣性和规范性。同时,对面向游客、融入文旅的“表演性”傩戏发展持开放态度,允许其在保持核心文化基因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艺术创新、叙事调整、时长压缩,以适应现代传播和观赏需求。关键在于建立传承人、学者、社区代表共同参与的“内容把关”机制。

雷州傩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正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客观原因而任其衰落甚至消亡,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传承保护的行动中。雷州傩戏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激活“人”的要素——让传承人有尊严、有动力、有能力;让社区有认同、有参与、有获益;让青年有渠道、有兴趣、有未来。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耐心耕耘的系统工程,必须摒弃短期功利心态,以“固本”为根基,以“活态”为路径,以“内生”为引擎,辅以“协同”支持。唯有如此,这承载着雷州先民智慧和海洋信仰的文化瑰宝,才能穿越时光,在新的时代焕发持久的生命力,真正成为“活”在雷州人民生活中的文化血脉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研究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

[2] 蒋全 . 非遗保护视角下傩戏的活态传承与传播创新 [N]. 企业家日报,2025-05-18(3).

基金资助: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GD24YDXZYS01)资助

作者简介:常晓虹 (1981-), 女,肖邦音乐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