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研究
勒毛才让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藏族小学 747000
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已从知识传授转向素质培养。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普遍存在课业负担重、机械刷题、死记硬背等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不足、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缓慢。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审美素养、思维品质的综合培养;“减负提质”则要求在减轻作业压力和重复训练的同时提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中实现高效学习。人教版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版本,内容系统、结构合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仍需教师科学转化教材价值,避免知识碎片化和负担加重。本文将从素质教育内涵、减负提质必要性、教材作用、课堂策略及评价优化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推动语文教学由“量”向“质”转变,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审美情趣、语言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应试教育以分数为中心不同,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全面发展,倡导从“会读写”走向“善思辨、能表达”。在语文教学中,这意味着课堂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单一训练,而应拓展至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化积淀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本、表达自我、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步建立起语言与思维并行发展的能力框架。
从课程价值看,人教版教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内容资源。教材设置了多样化阅读材料、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板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然而,素质教育的落实并非教材本身所能决定,更依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否将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思维交流中成长,激发语言学习兴趣与潜能,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目标。
二、“减负提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必要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课时利用率低、作业量大且重复性高等问题,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忆词句、完成机械性练习,却难以真正提升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影响学习兴趣,还削弱了语文学习的综合价值,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减负提质”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形式、轻思维的现状,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让学习回归语言运用和思维训练的本质。
“减负”并非降低学习要求,而是优化内容和方法,剔除低效、无效的重复训练,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焦虑感。“提质”则是通过高效课堂设计、思维训练引导、课内知识内化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让课堂真正成为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主阵地。人教版教材本身编排科学、由浅入深,具备良好的教学基础,但如果教学方式单一、过度依赖作业和考试,教材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减负提质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推动课堂转型、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人教版教材在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中的作用发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覆盖面广、梯度合理,语言材料丰富,兼顾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培养,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避免把教材内容机械化处理,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需求,灵活设计课堂活动,实现教材价值的有效转化。通过优化教学流程,教师可以减少重复性、低效率的练习时间,把更多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表达和思维碰撞,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内化知识,真正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语言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动力。
教材还提供了大量实践活动建议,如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这些环节本身具有“减负提质”的潜力。如果教师能够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减少机械作业布置,并在课堂上构建高质量的互动与思维探索空间,就能在不增加学习压力的情况下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形成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目标,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运用能力,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优化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实现提质目标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教师必须在课堂结构设计、学习方法引导和评价机制创新上进行改进。课堂上应强化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让他们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探讨、表达交流逐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而不仅停留在知识点记忆层面。教师要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讨论、创作中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同时通过分层设计、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进步与成就感,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评价机制也需从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转向多维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思维深度和学习态度。例如,综合运用课堂表现、学习成果、创新表达等指标进行过程性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减负并非削弱难度,而是优化路径,让每一节课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内化和迁移,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学习目标,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素质教育为教学提供方向,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减负提质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减少无效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人教版教材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资源,但能否发挥最大价值取决于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设计。通过改进课堂结构、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有效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应继续探索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深度融合路径,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锦 . 减负提质背景下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的融合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3,(06):106-108.
[2] 郭春生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减负提质的策略探索 [J]. 读写算 ,2025,(17):58-60.
[3] 刘宏魁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 [J]. 语文世界 ,2024,(2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