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陈文
重庆市潼南区东安小学校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强调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聚焦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项目式学习这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项目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创新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及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为小学科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了小学科学课堂创新实践的新篇章。
一、创设生活化项目情境,激活科学探究内驱力
项目式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情境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杜威“做中学”理论也指出,学习应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当学生感知到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时,探究欲望会自然萌生。对于六年级教科版科学课程,“能量”“环境与我们”等单元蕴含丰富生活关联点,教师需将抽象科学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参与的生活化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真实需求驱动下主动探究[1]。
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垃圾问题”为例,设计“社区垃圾分类优化方案”项目。这一情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解决真实社区问题时,能通过已有生活经验(家庭垃圾投放、社区垃圾桶分布)与新知识(垃圾分类标准、垃圾降解原理)的交互,建构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访社区,观察垃圾桶设置、居民投放习惯,记录垃圾产生量及种类。学生发现“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混放”“厨余垃圾异味扰民”等问题后,产生优化方案的探究需求。教师引导结合教材“垃圾的处理”知识,分析原因:居民对分类标准不熟悉、垃圾桶标识不清、厨余垃圾收集时间与作息不匹配等。学生分组设计方案,过程中,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体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内驱力被激活。
二、搭建阶梯式探究支架,引导深度科学实践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学习需在帮助下解决“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以提升能力。项目式学习的探究需教师设计阶梯式支架,提供适度支持,既保证自主性,又避免因难度过高产生挫败感。针对六年级学生,教师需根据教科版教材实验复杂度,从“提供工具”到“方法提示”再到“思维引导”,逐步降低支架辅助强度,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2]。
以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电磁铁”内容为例,设计“制作可调亮度的电磁铁小台灯”项目。这遵循“认知脚手架”理论,教师通过递进式任务分解,帮助学生突破“电磁铁磁力与电流关系”“电能与光能转换”等核心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先提供电池、导线、铁钉、小灯泡等材料,明确制作能通过调节电磁铁磁力控制亮度的台灯这一目标。第一阶段,学生掌握电磁铁原理,教师提示:“回忆教材中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匝数的关系,试试如何让铁钉吸起更多回形针?”学生实验发现,增加线圈匝数或电池节数能增强磁力。第二阶段,教师提出进阶任务:“如何用电磁铁控制台灯亮度?”并提示:“电磁铁磁力变化如何影响电路电流?电流变化与灯泡亮度有何关系?”学生结合教材“电流的强弱”实验,发现磁力增强时电流增大、灯泡变亮。第三阶段,教师撤去支架,学生自主解决“亮度调节不稳定”问题,通过实验发现是电池电量消耗导致电流变化,进而用滑动变阻器稳定电流,完成制作。学生不仅理解能量转换原理,还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改进方案”的探究方法。
三、实施多元化过程评价,促进科学素养全面发展
项目式学习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应贯穿全过程,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综合考量,而非单一知识掌握程度。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指出,评价需涵盖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维度,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问题解决策略、协作表现及成果应用价值,通过多元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和方式(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反思日记),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反馈 [3]。
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月球”内容为例,在“制作月球探测模型并撰写报告”项目中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这符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兼顾学生语言表达(报告撰写)、空间智能(模型制作)、人际智能(小组合作)等表现,让学生获成就感。过程性评价中,教师用观察记录表记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实验合作;家长通过学生在家查阅资料(看纪录片、读天文书籍)表现打分。成果评价阶段,学生展示标有环形山、月海等的月球探测模型,宣读含“月球环境对探测器影响”“探测任务设计依据”的报告。教师组织互评,从“模型科学性”“报告逻辑性”“创新点”打分。教师结合各方评价反馈,如“某同学计算地月距离准确,但解释潮汐与月球引力关系可结合教材‘引力’概念完善”。这种评价让学生明确优缺,在反思中深化知识理解,促进科学素养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六年级教科版小学科学课堂中,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创新实践,通过生活化情境、阶梯式探究与多元化评价的有机结合,切实回应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关键能力,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许家榕 .STEM 教育模式的小学科学工程实践教学探析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4(31):62-63.
[2] 武少文 .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实践教学能力的职前培养 [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26(04):43-46.
[3] 陈拓 .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创新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3(1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