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吃阿司匹林还是阿莫西林
万佳怡 宋筱萱 李卓阳 王一凡 古又铭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11
“在生活中,遇到感冒发烧,头痛鼻塞的情况,究竟吃阿司匹林还是阿莫西林?——这是许多人在家翻找药箱时的普遍疑问,也是家庭用药错误的常见原因。据相关研究,我国约 35% 的用药错误,都源于对解热镇痛和抗菌药物的混淆。一次看似不经意的用药行为,很可能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准确辨识各类药物,避免家庭用药错误,已成为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解热镇痛药还是抗菌消炎药?阿司匹林不等于阿莫西林!
首先我们要明确,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其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具有退热、镇痛和消炎作用,是许多家庭常备的药品之一。在生活中,其他同属于非甾体类的常用抗炎药有布洛芬、吲哚美辛和塞来昔布等。
而阿莫西林则属于另一类药物——青霉素类广谱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种药物因其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能够有效对抗多种细菌感染,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成为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在常见的抗生素药物中,除了阿莫西林,还有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和哌拉西林等,它们同样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上有着各自的优势。
二、核心区分:两类药物的本质差异
要知晓阿司匹林的本质,首先需要介绍与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物质之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一类由多种细胞产生的脂肪酸类物质,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体内的“多功能快递员”。血管紧张时,能使血管平滑肌放松扩张,促进血液流动;出血时,能诱导血小板转移,帮助止血;当身体出现炎症时,前列腺素又会发挥双重作用:一边通知大脑调高体温引起发热,同时还增强局部疼痛信号的传递 [1],所以在发炎时我们能感受到红肿热痛这些典型症状。
对于阿莫西林而言,其抗菌核心在于自身结构中的 β- 内酰胺环。这一结构能够专一性地与细菌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就像拆掉房子的外墙一样,失去细胞壁保护的细菌会因内部压力过大而吸水膨胀,最终破裂死亡(这一过程被称为“溶菌效应”)。
三、适应症对比:什么情况该选哪种药?
通晓了前列腺素的生理调控机制,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场景便清晰可见。需要注意的是,选对了药物也要留意剂量,应用各类药物时需根据适应症严格调整剂量,不同病症的用药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70~300mg/ 天)不仅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而言,它更是一种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同时,它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二级用药 [2]。中等剂量( D.5~3g/ 天)的阿司匹林则可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和感冒引起的发热,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对于儿童来说,阿司匹林还是川崎病的首选用药[3]。而大剂量(
天)的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缓解关节炎症和疼痛。与此同时,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抗衰老、延缓糖尿病肾病和抑制肝细胞癌发展 [4] 的作用。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如下:
1. 呼吸道感染:在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中,阿莫西林展现出显著疗效。包括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A 组 β-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炎或扁桃体炎;流感杆菌引起的鼻窦炎、支气管炎等[5]。2.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常见尿路感染引发的疾病,如单纯性膀胱炎 / 尿道炎、肾盂肾炎等,阿莫西林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增强疗效,通常需联用其他抗生素,如克拉维酸复合物 [6]。两者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抗菌效果。
3. 消化系统感染:胃溃疡、慢性胃炎的发生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中,无论是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都离不开阿莫西林。此外,当确诊为细菌性腹泻时,阿莫西林亦可作为治疗药物。
4. 其他:阿莫西林还可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危患者的预防用药 [6]。对于此类患者而言,阿莫西林能有效预防细菌感染,降低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四、风险警示:常见副作用与禁忌人群
毋庸置疑,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对胃黏膜的损害,减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较大剂量口服可能诱发胃溃疡以及无痛性胃出血,已有溃疡者症状加重 [7]。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剂量因素有关,大剂量使用该药物时,可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增加出血风险,针对此种情况,可使用维生素 K 进行预防。因此,严重肝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患者如血友病患者、产妇以及孕妇,要禁用阿司匹林。此外,大量应用阿司匹林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耳鸣和听力下降等一系列不适症状[8]。
而阿莫西林常见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皮疹,少数患者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9],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休克、喉头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症状。长期使用阿莫西林还可能导致念珠菌感染或艰难梭菌肠炎。在禁忌人群方面,青霉素过敏者必须严格禁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合并症。
以上,我们对阿司匹林与阿莫西林做了简单介绍。两者虽然名字相似,但它们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等却不尽相同,希望各位能够有所收获。同时,我们也在这里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在生病时,切记不要随意用药,更不要滥用抗生素,必要时请及时咨询医生,在专业指导下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邹凯华 , 张华 .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J]. 上海医药 ,2009,30(2):64-66
[2] 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45(1):81-82
[3] 陈新民 . 川崎病的诊断治疗现状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23(9):719-720
[4] 顾晶雯 , 蒋亚波 , 程树群 . 阿司匹林用于肝细胞癌防治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42(04):461-463.
[5] 齐莹 . 浅谈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8(02):59.
[6] 王青 . 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J]. 海峡药学 , 2015, 27(03): 180-181.
[7] 陈卓 .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副作用 [J]. 大科技 ,2016(35):316.
[8] 赵惠君 . 阿司匹林的药理和正副作用解析 [J]. 医药前沿 ,2016,6(26):232-233.
[9] 王淑丽 . 阿莫西林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3):251-252.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