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杜青青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建设第二小学 652499
一、小学数学阅读的内涵与特殊性
(一)数学阅读的定义
数学阅读并非简单的文字认读,而是以数学语言(包括符号、公式、图表、术语等)为对象,通过提取信息、分析逻辑、转化表征等过程,实现对数学知识或问题的理解。与语文阅读相比,它更强调“逻辑性”和“应用性”——不仅要“读懂”,更要“会用”。
(二)小学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1. 内容分层性:低年级以具象材料(如课本中的实物图片、简单术语“多”“少”)为主,高年级逐渐过渡到抽象材料(如方程、几何证明、统计图表)。
2. 思维融合性:需结合数学思维(抽象、推理、建模),例如读应用题时,需将文字转化为线段图或数量关系式。
3. 目标指向性:最终服务于问题解决,如读统计表时,不仅要理解数据,更要能分析数据背后的关系并回答问题。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层面的问题
1. 兴趣不足:多数学生对数学课本、练习册的阅读兴趣低于故事书、科普读物,认为数学阅读“枯燥”“难懂”。
2. 习惯不良:存在“跳读”“漏读”现象,如忽略应用题中的“单位换算”“隐含条件”(如“每人限领1 份”);缺乏“圈画关键词”“复述题意”等主动阅读习惯。
3. 能力薄弱:对不同材料的处理能力不均衡,表现为:擅长读纯文字题,却对图表(如折线统计图)、符号类材料理解困难。
(二)教学层面的问题
1. 认知偏差: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将数学教学重心放在“解题技巧”上,忽视阅读指导。
2. 方法单一:课堂中常以“教师读题、学生听题”代替学生自主阅读,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缺乏独立解读能力。
3. 资源闲置:教材中的“阅读拓展”板块(如人教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数学文化”)未被充分利用,错失培养阅读兴趣的机会。
三、提升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1. 培养基础阅读习惯
要求“慢读 + 圈画”:读题时用不同符号标注关键信息(如用“ Δ ”标已知条件,“?”标问题)。
强化“复述检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如“这道题说的是……要我们求……”),确保理解无误。
2. 分层指导不同材料阅读
文字类:针对长句或复杂表述,引导“拆分法”。例如,将“小明比小红多 5 支笔,两人一共有 21 支,求小红有几支”拆分为“小明 Σ=Σ 小红 +5 ”“小明 + 小红 =21 ”两个简单关系。
图表类:教学生“三看”——看标题(明确图表主题)、看标注(如坐标轴的单位、图例)、看数据关联(如条形图中哪组数据最大)。
符号 / 公式类:结合实例理解含义。如“ a+b=b+a′ ”,可通过“ 3+5=5+3 ”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二)拓展阅读资源与场景
3. 用好教材资源: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故事(如“数学家的故事”)、生活案例(如“超市打折计算”),将其转化为课堂阅读素材。
4. 引入课外读物:推荐适合小学生的数学绘本(如《数学启蒙》系列)、趣味读物(如《马小跳玩数学》),降低阅读难度,提升兴趣。
5. 链接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如购物清单(计算总价)、公交车时刻表(计算间隔时间),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三)差异化教学设计
低年级:以“具象化”为主,通过实物、动画辅助阅读。例如,读“3 只兔子和2 只鸡”时,用图片或玩偶演示,帮助理解“只”的含义。
中年级:侧重“图文互译”训练,让学生将文字描述画成示意图(如用线段图表示“倍数关系”),或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
高年级:强化“逻辑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语言中的逻辑词(如“如果……那么……”“因为……所以……”),提升推理能力。
数学阅读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协同发力。教师应转变观念,将阅读指导融入日常教学;学校可通过“数学阅读周”“阅读分享会”等活动营造氛围;家长则可鼓励孩子阅读数学课外书,在生活中渗透数学信息解读。只有让学生学会“读数学”,才能真正让他们理解数学、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 . 数学教育概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
[2] 吴正宪 .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3] 王光明 . 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 [J]. 数学教育学报 ,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