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路径探究

作者

张赫原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 301799

引言

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如何构建完善的“三全育人”体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强化路径,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健全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夯实“三全育人”基础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使命,构建长效机制是“三全育人”落地的前提。只有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稳定、有效的机制,才能为“三全育人”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将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这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传授,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构建“大思政”格局,强化协同育人效能

“大思政”格局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资源开发与形式创新并重,从而提高协同育人的效能。强化“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并在学习中受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同时,要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元素,实现“科科有思政、课课是精品”。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在历史学科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数学学科中,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坚韧意志。通过德育内容分层递进、逻辑清晰的设计,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引领,增强对专业属性的认同与学习热情,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爱国主义教育是“三全育人”的精神内核,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因此,需要通过多维路径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精准化。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红色文化节、传统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推进“四史”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四史”题材的影片、纪录片,开展“四史”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活动。同时,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圣地等红色教育基地,让他们在实地参观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是“三全育人”的实践目标,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三全育人”体系下,需要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融入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如篮球、足球、田径、武术等,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完善“健康知识 + 运动技能 + 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在传授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项特长,让学生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技能,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通过体育竞赛、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拼搏精神。组织校内各类体育竞赛,如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会合作、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成立体育社团,如瑜伽社、羽毛球社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和交流平台。加强体育设施与师资建设,改善体育教学条件,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保障学生体质健康,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魄、锤炼意志。

五、深化第二课堂与实践育人,拓展育人载体

第二课堂与实践活动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延伸,能够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制度化建设,可以提升第二课堂与实践育人的实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完善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评价体系与动态调整机制。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应多样化,涵盖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次数、表现情况、取得的成果等,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和评价标准。将第二课堂表现纳入评奖评优、升学推研指标,通过科学记录与反馈,让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结语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要求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五育并举”与实践延伸,破解协同育人难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只有持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路径,才能培养出信念坚定、本领过硬、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高校应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新育人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Z].201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

[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2019.

[4] 教育部.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2020.

作者简介:张赫原(1997-02),男,汉族,籍贯:,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