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议题式教学对于培育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研究

作者

谭丽娟

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4000

引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强调议题式教学是构建活动型课程的关键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核心,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等活动来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对于科学精神来说,议题式教学主张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演绎、辩证、探究、归纳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1] 因此探究议题式教学在培育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也十分具有价值。

一、议题式教学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议题式教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理论层面来说,二者高度契合。科学精神强调实事求是、理性思考和开拓创新。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思辨性真实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辩论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灌输模式。

从实践层面来说,议题式教学有效破解培养困境。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流于形式、缺乏真实情境和思考空间的问题。通过创设开放性议题情境和组织多样化探究活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当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议题式教学在理论上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

(一)议题设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当前的议题式教学存在议题设置的可议空间有限的问题,导致议题只起到“小标题”作用,没有真正发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知识框架的作用。[2] 许多教师在设计议题时,要么过于简单,缺乏思维挑战性;要么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未能形成递进式的问题链,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深入。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在 "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这样的浅层问题,就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二)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议题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缺乏系统的科学方法论训练,在面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或深度追问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同时,部分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其简单等同于课堂讨论,忽视了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三)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元、动态的评价方式。然而,当前许多学校仍然以传统的纸笔测验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状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准确评估教学效果,还可能误导教师的教学方向,使议题式教学流于形式。

三、优化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议题时紧扣学生实际生活

选择学生熟悉且存在真实冲突的社会话题。比如围绕 " 校园人脸识别系统 "展开讨论,通过具体案例呈现 " 便捷管理 " 与 " 隐私风险 " 的矛盾点。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链:" 技术带来哪些便利?可能存在什么隐患?如何平衡二者关系? "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训练抓住核心、权衡利弊的能力。议题选择把握三个要点:与课本知识结合、符合学生理解水平、反映社会发展需求。

(二)课堂教学采用三步实证训练法

学生首先需要针对讨论的议题,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他们必须找到相关的实际调查数据或真实证据,用这些“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不能光说想法。接着,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互相提问和挑战,目的是检验各自观点和证据中的不足或漏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抛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们共同讨论,一起完善或调整最初的结论,重点在于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和根据新信息、新思考不断修正看法的能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

(三)教师培训聚焦实用技能提升

重点培养三种能力:一是将社会新闻转化为教学议题的能力,比如把 "AI 写作工具流行 " 变成 " 人类创造力是否会被取代 " 的课堂讨论;二是掌握引导技巧,学会用 " 你的依据是什么? "" 有没有相反案例? " 等提问激发理性思考;三是开发简易教学工具,如制作《论证自检表》,指导学生检查证据来源是否可靠、推理是否存在漏洞。建立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议题式教学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学校或教研组可以共同建立议题库,收集具有争议性和探讨价值的议题,供教师选择,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研究工具,帮助他们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合适的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设计通过互相学习,增强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解。[3]

(四)建立持续跟踪的评价机制

通过三个维度观察学生成长:在课堂表现中记录发言逻辑性,比如能否用数据支持观点、是否提出有价值质疑;在调研报告中评估分析质量,如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基于事实;在反思日记中要求学生回答关键问题:" 我的结论是否有充分证据? "" 是否公正对待不同意见? "。用成长档案袋长期追踪变化,如发现学生情绪化表达减少、主动查证数据的频率提高,说明科学思维正在形成。

结语:

议题式教学为高中阶段科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深入的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思考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然而,要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还需要在议题设计、教师培训、评价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学科背景下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古国彬 . 高中思想政治课践行议题式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64/d.cnki.ghasu.2024.001024.

[2]杨晓雯 .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价值诉求、现状分析及实践探索 [J].求知导刊 ,2024,(16):122-124.DOI:10.14161/j.cnki.qzdk.2024.16.042.

[3]冉媛媛 . 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054.

作者简介:谭丽娟(1998.5-);女;蒙古族;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