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富强
沈香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即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家国一体,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民富是国家存在的终极意义,国强,是民富的重要保障,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民富国强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全民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必须是一个富裕的社会,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人们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是人人富裕,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的价值追求。
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不仅创造了令世人艳羡的灿烂文化,也创造过在历史上熠熠生辉民富国强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古代先哲对思想的阐述,中华民族对富民强国的追逐,使得成为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基调和绚丽底色。
富国富民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两个重要命题,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的思想。
中国富民思想的渊源极早,《尚书》中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书·康诰》:“乃由裕民”“用康乂民”;《周书·洛诰》:“彼裕我民,无远用戾”《周书·无逸》“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这些记载表明,西周的统治者把丰富人民的物质财富作为自己的德政之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儒、墨、道、法各学派思想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个人关于“富民论”的看法: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孔子卫国人口多了后该怎么做,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他们富足之后该怎么做,孔子说:“教之。”孔子把“富之”作为“教之”的基础,这就是儒家“富而后教”的思想,把人民的富足看做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他还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的观点,主张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财,民富先于国富。为了让人民富足,孟子主张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上》)(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了富民的主张。“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他论述了富民先于富国的意义,并分析了财富分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他认为人民富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之,无所臧之。”(《荀子·富国》)他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两者是统一的关系,“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民越富,国家也就越富,最终“上下俱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则把民富提高到国家治理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古代的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是富国论。富国论出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墨子认为富国是治国的目标;“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尚贤上》。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各国政治家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商鞅作为法家富国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和实践者,在秦国变法,强调“富国弱民”。《管子》既主张富国也主张富民,认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荀况著有《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富国思想,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主张“上下俱富”。富国思想受到汉代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有了汉代的“文景之治”,有了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有了宋代追求富国强兵的王安石变法,有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对之路的寻找,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繁荣昌盛。一个民富而国强的中国,从来都是我们共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