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张佳倩
重庆市潼南区塘坝初级中学校 402678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中,劳动教育再度成为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地区所蕴含着的红色文化资源甚是丰富,把这丰富的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里面去,如此一来,既能让革命精神得以传承下去,又可以对学生劳动观念进行培养,对于提升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质量而言,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融入红色历史教材内容,注重知行合一
对于开展劳动教育而言,红色历史教材无疑是重要资源所在。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环节融入红色文化要素,能够有效唤起学生内心对劳动所产生的认同感以及使命感 [1]。当教师着手编排教材内容时,应精心挑选诸如革命时期的劳动故事、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建设经验这类素材,借助生动的历史叙事形式,引导学生深切理解劳动为革命胜利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这种教材的开发工作需立足于农村所具有的特点,选取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此来彰显地方所特有的特色,进而增强教学在亲和力与感染力方面的表现。在具体的实施进程当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之间的界限予以打通,促使红色历史不再局限于课本之中,而是能够走进现实生活。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去走访当地的老劳动模范,让学生聆听他们讲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凭借着辛勤劳动从而改变家乡面貌的那些感人故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使学生亲身去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这一过程;还能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深入领会革命先辈身上所具备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设计方面,可灵活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助力学生把所学到的红色历史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劳动技能以及品质修养。
二、创建红色劳动实践基地,强化体验教学
对于农村初中而言,开展劳动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着力点,那便是创建红色劳动实践基地 [2]。一方面要让学生对革命历史进行深入地了解,另一方面还需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以及革命精神。学校应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精心建设具备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基地,像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这类场所便是很好的选择。在基地建设期间,需着重把红色文化元素和劳动实践巧妙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精心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革命遗址的清扫维护工作当中,或者投身于红色景区的植树绿化活动,抑或在纪念馆开展讲解服务等。当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些劳动实践活动时,他们便能够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们曾经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也能真切感受到由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所在。例如,在“劳动助力我成长”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革命老区开展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活动伊始,先让学生认领一片菜地,同时去学习在革命年代里老区群众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的那些动人事迹;随后,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种植蔬菜,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整个过程;最后,组织学生把收获的蔬菜送给当地的老党员、老革命,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把红色基因有效地传承下去。如此这般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劳动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能够依托实践基地来开展诸如劳动竞赛、劳模事迹分享会等一系列活动,借此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三、开展红色人物事迹劳动课,传承革命精神
对于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而言,要对红色人物的劳动故事以及革命精神予以充分挖掘,好让学生于感动之际汲取精神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知晓本土红色人物的劳动事迹,借助讲述、演绎、体验等多元形式,促使学生深刻领会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在课程设计环节,一方面要凸显红色人物的劳动品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契合;既要开掘革命先辈的高尚品格,又要使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里感悟精神内涵。以“志愿服务多精彩”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研习雷锋的事迹,从其日记当中提炼劳动精神,并引导学生思索“为何做”“怎样做”等问题,随后引领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整理房间、清扫卫生、包水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经由这般教学实践,学生不但能够习得劳动技能,而且能在具体的劳动体验中领会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红色人物事迹劳动课需着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里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要强化情感引导,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内化革命精神;要深化实践反思,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
学校应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农业合作社等诸多不同主体进行对接,进而建立起稳定的校地合作关系。凭借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将双方责任与权益明确下来,一同打造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农村初中开展实地教学可借助当地的红色资源基地、农业基地、工业园区等场所,让学生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感受劳动价值 [3]。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起健全的安全保障机制,制定出完善的安全预案以及应急措施,以此为学生创设出安全的劳动实践环境。以“中学生职业体验”教学为例来说,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让学生参与诸如果树修剪、蔬菜种植等劳动实践活动,并且邀请当地种植能手来到现场给予指导,分享劳动经验与技巧。在这一活动过程当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而且更为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农民身上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对家长、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加以整合,组建起劳动教育指导团队,通过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营造出重视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时代要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需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来切实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以达成红色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双向促进之效。
参考文献:
[1] 支艳秋 . 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反思 [J]. 成功 ,2025,(04):87-89.
[2] 韩敏 , 祝邦政 , 祁建钊 . 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及改进路径 [J]. 教学与管理 ,2024,(18):94-98.
[3] 鲁妍妍 . 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D]. 西南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