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梁华
信宜市第三中学 525300
引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性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1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多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个人成长维度看,能助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语文课文里丰富的劳动场景与人物事迹,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中的坚韧、协作与奉献精神,引导他们克服娇气与懒惰,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于知识学习层面,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生活素材,让他们在写作、口语表达时有更多真实感悟可抒发,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而语文学习又能加深学生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以文字为桥梁,更深刻地领悟劳动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2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的培养。即使教材中有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也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下,没有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没有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2 渗透方法单一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时,方法单一,缺乏创新。他们通常只是在课堂上口头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或者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文章,而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劳动主题讨论、进行劳动写作训练等。这种单一的渗透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缺乏有效的评价。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学生也不注重自身劳动素养的提升。即使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劳动教育,也难以对学生的劳动学习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反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3.1 依托教材文本,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一座蕴含丰富劳动教育元素的宝库。其中,古诗词里描绘了众多劳动场景,如部编版教材中的《归园田居(其一)》,生动展现了陶渊明回归田园后从事耕种的劳动生活,让学生了解到古代文人对劳动的体验与感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宁静与满足。现代文中也有大量歌颂劳动精神的作品,像《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展现了新时代工匠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奉献精神。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提炼这些劳动教育素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者的精神品质。
3.2 创新课堂教学,巧妙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创新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
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在教授《庖丁解牛》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厨师精湛的刀工视频,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营造逼真的情境,让他们直观感受庖丁专注、熟练的劳动技艺和“依乎天理”的劳动智慧。组织讨论式学习,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等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劳动经历,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选取与劳动相关的文本片段,如《茶馆》中茶馆伙计招呼客人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情感,增强对劳动的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AI)辅助教学,例如利用 AI 生成与劳动主题相关的互动游戏或模拟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得以落实。
3.3 开展实践活动,切实体验劳动教育过程
语文实践活动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绿化养护、教室清洁等。在活动中,学生亲身参与劳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情况。例如,参观工厂时,让学生观察工人师傅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的过程,与他们交流劳动心得;走进农村,参与农事劳动,感受农民的辛勤付出。还可以举办劳动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征文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撰写文章、设计版面等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将劳动教育从实践层面延伸到文化层面。
3.4 构建评价体系,全面激励劳动教育成效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可以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劳动学习中的表现,发现优点与不足;学生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劳动素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合作能力等;终结性评价则通过学生的劳动成果展示、征文比赛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激励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不断进步,提升劳动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教育以及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路径,可以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索 [J]. 张竞予 . 家长 ,2024(26)
[2]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J].杨春毅; 潘荣辉. 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202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