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王亚玲
四川省渠县崇德实验学校 635200
引言:
随着新修订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转向“学科核心素养”,劳动实践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热点。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显著。但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并不理想。在传统课堂中,数学教学多停留在书本知识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劳动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难以提升。而且,教师在开展融合教学时也面临着方法匮乏的困境。所以,探索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
一、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契合新时代人才培育方向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与产业转型深度交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储备,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与小学数学强调的理性思维、逻辑推导相辅相成,完全符合“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数学中的数量关系、空间概念等抽象知识,需要借助劳动实践,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切实理解数学知识在工业生产、农业规划、日常生活等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优化方案,为其未来参与社会生产、推动技术革新提供能力支撑,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1]。
(二)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
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构建起完善的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实现认知、情感与实践能力的协同进步。数学知识的学习侧重于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的培养,而劳动实践则强调动手操作与直观感知,二者相结合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边做边学、以学促做”的良好学习循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数学运算、测量、统计等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劳动中的分工合作、成果检验等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劳动教育蕴含的价值观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融合生硬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劳动教育时,二者结合常显生硬。教师只是将劳动内容与数学知识点简单堆砌,未深入探究两者内在联系。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与价值观培养,找不到自然衔接点,学生就难以在学数学时领会劳动教育内涵,不仅削弱协同育人效果,还会割裂知识认知[2]。
(二)目标失衡
劳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时,目标设定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传授,把劳动教育当教学辅助,甚至忽视其存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劳动教育目标被边缘化,劳动观念、习惯和精神培养未受重视,导致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无法发挥,背离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三)情境失真
劳动教育需实践体验,但当前融合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常不真实。教师多用虚拟或简化劳动情境教学,与现实差距大。真实劳动场景复杂,虚假情境无法让学生感受劳动挑战,难以培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融合流于表面。
(四)忽视差异
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统一模式,忽略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劳动教育接受程度上的差异。“一刀切”的方式,使能力强的学生难提升,基础弱的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加剧学习差距,影响教学融合效果。
(五)评价片面,体系不全
现有评价体系不完善,内容偏重数学知识,忽视劳动教育表现;评价方式单一,多依赖考试作业;评价主体局限于教师。这样的评价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反馈,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融合质量。
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融合内容选取策略
教师需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细致剖析,精准定位可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点。以“测量”单元教学为例,不妨引入手工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实际测量制作材料的长、宽等数据。在制作“纸质收纳盒”时,学生要依据收纳盒的设计要求,精确测量纸板尺寸,完成裁剪、拼接等工序。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扎实掌握测量知识,还能在动手操作中增强空间感知能力。在“统计”单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劳动实践。比如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详细记录不同类型垃圾的数量,动手制作统计图表,并深入分析垃圾产生规律。如此一来,数学知识与环保劳动实践得以深度融合,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环保意识也能同步提升。
(二)融合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积极探索契合劳动教育与数学融合的有效路径,项目式学习法与情境教学法都是不错的选择。采用项目式学习法,以劳动为主题设计数学学习项目。在“校园小农场种植规划”项目中,学生分组承担农场种植方案设计工作。他们需要运用面积计算、比例分配、成本核算等数学知识,规划种植区域、采购种子肥料、安排种植时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有趣的劳动情境。讲解“加减法”时,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和顾客,在模拟交易过程中进行加减法运算。这种生动的情境能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显著提升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3]。
(三)数学运用到实践活动策略
为强化学生对数学与劳动联系的认知,可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种植中的数学计算”活动,学生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运用数学知识计算种植面积、种子数量、施肥量等。根据种植区域的形状和尺寸,计算所需种子数量,并结合蔬菜生长周期与施肥要求,确定施肥时间和用量。通过亲身参与种植活动,学生实现了数学知识向实际劳动的转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劳动技能与责任感也得到培养。在“校园清洁中的面积计算与分工安排”活动中,学生要对教室、操场等区域面积进行计算,依据面积大小和清洁难度,合理分配人员与任务,制定详细清洁计划。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四)融合的评价策略
为全面评估学生在融合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需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在“班级手工制作比赛”评价环节,教师从数学知识运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等维度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尺寸计算准确性、制作工艺水平、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学生进行自评,反思制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借鉴他人长处,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全方位、多视角的评价方式,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结束语:
总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融合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精准选取融合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实现两者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提升数学素养、培养劳动精神,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全面发展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林运德 .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 2024(10):60-62.
[2] 刘梅 .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3(4):4.
[3] 马姝雨 . 小学数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J]. 山东教育 ,2024(28):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