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卢璐

通城县文化馆 湖北咸宁 437400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其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中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557 项,其中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占比近 30% ,但活跃传承人数量逐年下降,平均年龄已超过 65 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实践模式。2020-2023 年间,全国乡村文化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的比例从 15% 上升至 32% ,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参与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 18.6%。

2、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与挑战

2.1 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和参与性不断增强的积极态势。据文化和旅游部2023 年统计数据,全国乡村地区举办的非遗主题文化活动超过 8500 场,参与人数达到 3200 万人次,比 2019 年增长了 37.8%。传统手工艺体验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非遗活动形式之一,占总体活动的 42.3%。在组织形式上,呈现出 "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 的多元化格局,其中政府部门主导的活动占 58.2%,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度达到 31.5%,乡村自发组织的活动占比10. 3% 。

2.2 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和匮乏问题日益凸显。根据 2023 年的调研数据,传统手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 68 岁,而新增传承人数量年均增长率仅为 2.3%,远低于老一辈传承人的退出速度。同时,传统手工艺技艺的完整传承周期长,培养一名合格传承人通常需要 5-10 年,而当前青年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兴趣和耐心普遍不足,造成传承断层风险。

3、传统手工艺体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3.1 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的有效设计应遵循 " 尊重原真性、强调参与性、突出地域特色 " 的原则。依据 2021-2023 年间的成功案例分析,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文化内涵挖掘、技艺流程简化、体验环节设计和文化价值传递。其中,文化内涵挖掘阶段需深入研究手工艺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及社会意义;技艺流程简化则将复杂工艺分解为适合不同年龄段和技能水平的参与者体验的简化步骤;体验环节设计强调互动性和趣味性,通常采用 " 讲解 - 示范 - 体验 - 交流 - 成果展示 " 的结构;文化价值传递则通过故事讲述、情境创设等方式,使参与者在体验过程中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

3.2 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的参与度与效果评估

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的参与度评估主要通过参与人数、参与频率、参与深度和参与广度四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根据 2022-2023 年全国典型乡村的抽样调查,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的平均参与率为当地人口的 38.5%,其中 18-35 岁青年的参与率达到 42.7%,36-55 岁中年群体参与率为 46.3%,超过 55 岁的老年群体参与率为 31.2%,呈现出 " 中年高、青年次之、老年相对较低 " 的分布特征。在参与频率方面,43.6%的参与者为一次性体验,36.8%的参与者会参加2-3次活动,而持续参与(4 次以上)的比例仅为 19.6%,表明活动的持续吸引力和粘性有待提升。

3.3 典型案例分析

以江苏苏州吴江区黎里古镇的 " 蓝印花布 " 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为典型案例。该项目从 2019 年启动至今,已形成完整的实践体系。在活动设计上,根据 " 蓝印花布 " 工艺特点,将复杂的制作过程简化为 " 图案设计 - 模板制作 -蓝靛染色 - 成品晾晒 " 四个主要环节,参与者可在专业传承人指导下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的体验。活动场所设在古镇传统民居内,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组织上采用" 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区参与" 的模式,由当地文旅部门牵头,文创企业承办,并邀请社区居民担任志愿讲解员和活动助手。

4、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路径优化

4.1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有效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是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保障。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0-2023 年间,全国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从最初的 27 亿元增至 49 亿元,年均增长率约 21.9%。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各地政府应当制定针对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同时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确保资源使用效益。

4.2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是确保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截至 2022 年底,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 58 岁,且 41% 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建立系统化的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包括建立健全 " 师带徒 " 传统传承模式,设立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与评价机制,并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的 " 非遗进校园 " 项目自2018 年实施以来,已在 156 所中小学校开设非遗传承课程,培养了超过 1.2 万名青少年非遗爱好者,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生力量。

5、结论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体验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有效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为非遗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系统的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机制确保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传播与市场化运作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数字化技术应用与体验优化则拓展了非遗传承的新途径。这些实践路径的优化不仅有助于解决非遗传承中面临的人才匮乏、体验单一、宣传不足等问题,还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彩文, 林娜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地化实践及其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以丽江永胜洞经音乐为例 [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5, 51 (02): 49-57.

[2]齐达 , 江启迪 , 徐丛明 . 乡村振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 2025, 5 (04): 99-101.

[3]方世巧 ; 周徐帆 ;.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当代表达的路径研究——以融水非遗产业化实践为例 [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2):31-39.

卢璐 女 汉 湖北省咸宁市 1980.10- 本科 职称:初级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