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建筑外立面装饰改造技术研究
张晴晴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1 不同类型街道建筑外立面特点
不同类型街道建筑外立面各具特点。商业街道建筑外立面注重突出个性与吸引力,常运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绚丽的灯光招牌,以展示商品 闹氛围,吸引顾客目光;历史文化街道建筑外立面多保留传统风格,如青砖、灰瓦、雕花门窗等元素,承载着城市记忆,彰显文化底蕴;居住街道建筑外立面强调温馨舒适,色彩柔和,造型简洁,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以满足居民对家的归属感需求。
1.1 商业街建筑外立面风格
商业街建筑外立面风格多样,有传统风格,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现代简约风格,以简洁线条和明快色彩凸显时尚感;还有欧式、中式等风格,融合特定元素营造独特氛围,提升商业街的吸引力与辨识度。
1.2 住宅区街道建筑外立面特征
住宅区街道建筑外立面风格多样,有现代简约、欧式古典等。色彩注重营造温馨舒适氛围,多采用柔和色调。材质常见面砖、涂料等。造型丰富,阳台、窗户设计各异,且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体现居住功能与美观。
文化区街道建筑外立面注重展现地域文化与历史底蕴,常采用传统建筑元素,如特色材质、色彩、图案,风格古朴典雅,能与周边文化氛围相融合,体现独特文化气质,承载城市记忆,吸引人们了解当地文化。
2 现有外立面装饰存在的问题
现有外立面装饰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建筑外立面材质老化严重,如涂料脱落、面砖空鼓,影响建筑美观与安全。风格方面缺乏统一规划,相邻建筑风格迥异,破坏街道整体协调性。一些装饰设计过于陈旧,未结合现代审美与功能需求,无法展现城市特色。同时,部分外立面广告设置杂乱无章,大小、颜色、位置随意,不仅影响建筑原本风貌,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在节能环保上也有不足,传统装饰材料能耗大,不能满足当下绿色发展要求。
2.1 外观老化与破损情况
城市街道建筑外立面存在外观老化与破损情况。老化表现为色彩黯淡、材质褪色;破损方面有墙面开裂、面砖脱落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美观,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装饰改造中需着重关注并针对性处理。
城市街道建筑外立面色彩搭配不协调,常因缺乏整体规划。不同建筑各自为政选色,冷暖色调冲突、色调比例失衡,破坏街道整体美感与和谐性,削弱城市辨识度,还可能给行人带来视觉困扰与不适感。
2.3 与周边环境不融合现象
城市街道建筑外立面装饰改造存在与周边环境不融合现象。部分改造风格过于突兀,色彩、材质与周边建筑及自然景观不协调;有的未考虑街区整体文化氛围,导致新装饰与传统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风貌的和谐统一。
3 城市街道建筑外立面装饰改造技术分析
3.1 结构安全与加固技术
城市建筑外立面装饰改造工程中,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处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在工程实施前,必须采用多维度检测手段对现有建筑进行全面诊断,包括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获取立面荷载数据,配合超声波探伤技术检测隐蔽构件损伤状况。针对不同建筑类型需采取差异化检测策略:砖混结构需重点分析砌体灰缝密实度与砖材风化指数,混凝土框架则要测定关键节点区域的碳化系数与主筋腐蚀率,并建立动态结构安全数据库。
在加固方案设计阶段,需综合考虑建筑历史价值与结构特性。对于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推荐采用无损加固技术,例如使用高强复合材料提升砌体抗裂性能,或在应力集中区域增设隐形金属锚固件。当代框架结构改造项目则适宜采用组合加固工艺,包括型钢环箍增强柱体稳定性,配合聚合物改性砂浆修复结构缺陷,所有结构强化工序必须在外装饰层施工前达标。每项加固设计都需经过数字化仿真验证,严格控制改造后的结构应力分布不超出原始设计参数。
在材料选用环节,必须严格评估与原建筑匹配度高的优质建材。针对裂缝修补作业,优先采用低变形环氧基灌浆材料,同时选择耐碱性能优异的玻璃纤维网格布作为抹灰层加固介质,借助界面改性工艺显著提升新旧材料的整体协同效应。针对外立面装饰部件的安装作业,需预先进行风压及地震工况下的受力分析,通过精确的预埋件定位与锚固深度调节确保装饰部件与主体间的稳固连接。施工全程采用智能监测体系,布置微型应变计实时获取核心构件应力波动信息,配合激光位移计观测结构形变情况。同步构建跨专业的质量管控体系,在饰面工程开工前完成隐蔽项目验收,保证结构强化与装饰施工形成统一整体。值得一提的是,在纤维复合材料运用方面,玄武岩纤维网格凭借其超薄特性与双向抗拉优势,可有效替代传统金属网片避免锈蚀问题。施工过程中应用纳米级界面活化工艺,显著改善新旧材料的结合性能。针对特殊造型装饰构件,研发智能感知锚固装置,通过实时检测预紧力变化实现扭矩精确调控。在监测技术方面,部署分布式光纤传感阵列,沿主要传力路径敷设微弯敏感光纤,达成全截面高精度应变测量,同时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结构状态评价模型,运用智能算法预测改造各阶段的结构性能变化趋势,为施工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持与风险预警。
3.2 砌筑工艺优化
城市建筑立面改造的砌筑工艺提升需结合原有结构特性和装饰要求,构建从基础处理到表面装饰的完整施工体系。施工前需对原有墙面进行全面检测,运用红外热像仪识别空鼓部位,配合冲击波检测技术确定内部损伤位置,通过人工凿除或机械打磨清除松散基面,形成均匀粗糙的接触层。针对砖混结构修复项目,应根据砖块老化状况制定差异化的修补方案,对局部破损区域采用相同规格的陶土砖填补,并运用微膨胀修补砂浆进行密实填充,保证新旧砌体之间的力学传递性能。在材料准备环节需注重工艺匹配性,根据现场温湿度变化实时调节砌筑砂浆配方,加入纤维素类保水剂改善工作性能,混合可再分散聚合物粉末增强粘结效果。施工过程中实施挤浆作业法,要求工人沿砖块长度方向均匀铺浆,垂直接缝采用双面填灰工艺,通过揉压操作使砂浆充分渗入砖体孔隙,形成厚度一致的灰缝系统。对于特殊造型的装饰砌体,运用三维扫描逆向工程技术生成数字化排布方案,配合高压水切割设备完成砌块精密加工,降低现场切割导致的材料浪费。
施工环节采取分级动态管控策略,将改造范围划分为若干作业区块,利用标高控制杆建立基准参照线,配合激光定位装置实时调整砌体平整度与垂直偏差。针对门窗洞孔等受力敏感区域,预制混凝土过梁与结构柱形成整体加固体系,过梁支承部位埋入深度不低于 240 毫米,端部加设抗裂金属网片。装饰性空斗墙施工时,精确控制丁砖与跑砖的排列密度,每隔三皮卧砖布置贯穿式连接钢筋,并在转角处采用异型砖交错搭接,强化立面装饰构件的承载性能。砂浆处理环节实施双阶段填缝工艺,初凝期使用专业工具进行压实修整,终凝前完成3 ~ 5 毫米深的弧形凹槽处理,兼顾排水功能与装饰质感。全过程实施气候响应型养护方案,砌体作业后铺设透汽养护毯,通过间歇性喷雾保持表层湿润,防止温度应力引发界面裂缝。
3.3 防水与防渗技术
城市建筑外 解决材料接合部位失效 鼓渗水轨迹,注浆工艺修补 防渗基础层。 充墙构造柱缺失状况, 2 小时养护周期,缝剂处理,从建筑结构 性丙烯酸防水涂层与抗老化 中,采用 EPDM 橡胶密 排水体系。外墙保温系统防 密封胶,避免温度变形导致的裂缝问题。
在节点精细化施工过程中,窗洞周边区域采用预制的混凝土窗台构件并设置外凸式滴水槽,窗框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空隙采用分层填充工艺,先嵌入发泡聚乙烯条再施打硅酮密封胶。外窗安装工序完成后,需在窗楣位置增设铝合金导水板。针对穿墙管道施工,采用预埋套管技术方案,套管与管道之间的环形间隙填充遇水膨胀型密封条,外部使用不锈钢紧固环进行机械锚固。装饰线条安装过程中,在挑檐下口设置隐蔽式排水槽,通过导流管与建筑物排水管网相连,有效切断雨水逆向渗透通道。施工全过程实施渗漏水防控体系,在基层处理环节采用界面拉毛技术提升粘结性能,涂料施工严格执行 " 三涂一布 " 工艺标准,每遍涂层固化后必须通过蓄水检测才能进行后续作业。
3.4 节能与环保技术
城市建筑外立面节能环保技术需整合材料特性、热工参数与生态设计思维,采用全周期管理模式达成能效与环保的双重优化。施工前须进行建筑热工评估,运用红外成像技术识别围护结构热缺陷,配合鼓风门装置检测建筑气密性参数,针对问题区域设计动态热平衡改善措施。优选再生混凝土、低辐射玻璃等环保建材,在墙体保温层中嵌入相变调温材料 内环境的影响。以梅陇中学 ( 金汤校区 )改造项目为例,对 11037.1 用 6+6+6 钢化中空玻璃,精确控制窗框安装间隙在20-30m 泡条形成缓冲带,外层施打硅酮密封胶构建防水屏障。窗台部位设置不 m 高差,配置铝合金导水板系统,同步提升防水与保温性能。屋面 接技术, 在转角处预先涂刷 100mm 宽加强层,排水口周边填充遇水膨胀密封胶,形成整体防渗结构。
在施工技术环节实施环保型作业 的砖石废料及金属部件进行粉碎分选后二次加工。外墙 降低有机挥发物排放。在光伏与建筑融合设计 屋檐、遮阳构件等位置安装可弯曲太阳能电池 面设置标准化种植容器,搭配当地抗旱植物 节能优化需注重整体协调性,对现有窗框系统 传热系数。针对玻璃幕墙改造工程,安装角度可调 密度,达成不同季节的光热调控需求。
3.5 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
当代城市建筑外立面更新工程正日益依赖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来优化施工质量与管理效率。在项目准备阶段,采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测绘与无人机航拍技术,建立建筑表面的亚毫米级点云数据模型,并借助建筑信息模型系统进行方案模拟与问题预判。运用机器学习技术自动检测既有建筑存在的裂缝、脱落等损伤,结合计算机视觉算法处理热成像扫描结果,输出标准化的缺陷分布图,为修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施过程中安装多点式光纤监测网络,在主要承重部位配置高灵敏度光纤传感器,持续获取结构变形与温度变化等参数,依托虚拟仿真平台动态评估改造施工对建筑物的综合影响,借助数值计算模块实现力学响应的图形化呈现,提前发现安全隐患。
在数字化制造与工艺融合领域, 采用六 维扫描数据逆向推算喷射轨迹,结合动态压力调节装置达成 件制造过程整合多轴数控加工设备与选区激光熔融增材技术, 粗糙度满足 Ra3.2 微米要求。建筑外围护结构装配过程中 助光学追踪装置实现 ±1 毫米安装精度。设施管理阶段构建智 体植被给水参数、构件应力监测等十余类实时数据,运用集成学习模型 风 修 口优化至3-7 天波动范围。
3.6 建筑立面风格设计
建筑立面风格设计,作为建筑外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建筑物的整体形象,更关乎城市风貌和人文氛围的塑造。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建筑立面风格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各地区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在立面设计时,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使建筑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例如,在江南水乡,可以运用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等传统元素,营造出清新淡雅的立面效果;而在西北地区,则可以借鉴当地民族特色,如蒙古包的圆形屋顶、藏族建筑的红色墙体等,打造独具特色的建筑立面。
立面设计不仅要美观,还要满足实际使用功能。如商业建筑,立面设计要突出商业氛围,吸引顾客;住宅建筑,立面设计要注重舒适性和私密性。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立面设计还应兼顾安全性,如防雷、防火、抗震等。
结论
城市建筑外立面装饰改造作为城市 中 借助结构稳定性强化、砌体工艺改良、防水系统重构及绿色节能技术整合, 同发展。实证研究显示,依托精准评估的弹性改造方案可妥善协调传统 能感知装置与可持续设计思维的有机结合,则为城市绿色转型开辟了新思路。 来 能建造技术(虚拟仿真、自动化施工)的广泛应用,立面改造工程将朝着精密化与环保化方向发展, 在优化建筑耐久性能的同时,促进城市空间由 " 外观重塑 " 向" 功能再生" 的实质性跨越。
参考文献:
[1] 李凯. 城市更新背景下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及改造分析 [J]. 建材发展导向,2024(22) :45-47.
[2] 刘易衡,谭小聪,曾东,等 . 城市更新项目建筑外立面隐形防护窗装饰改造技术应用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23) :80-82.
[3] 胡深. 鼓浪屿近代建筑遗产外立面混凝土装饰及其营造技艺研究 [D]. :北方工业大学,2023.
[4] 程江南,顾欣宜 . 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研究——以成都市老旧社区为例 [J]. 绿色建筑,2023(6) :42-44.
[5] 郭选琴,周杨,张波,等 . 既有建筑瓷砖外立面装饰改造技术研究 [J]. 工程与建设,2022(3) :786-787,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