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工程建设实践探究
王茜茜 陈烜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
1 前言
海岛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航运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其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海岛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海岛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 尤其是针对远海海岛的开发建设 , 其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1],海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高腐蚀、高风浪环境下确保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在生态敏感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海岛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陈岛灯塔建设工程不仅承担着保障海上船舶航行安全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兼具海洋文化展示和旅游观光的复合价值。该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海岛工程难题,如极端天气影响、材料防腐、施工组织优化等,作为海岛工程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 大陈岛灯塔建设工程案例分析
2.1 项目背景
大陈岛位于我国东海海域,是浙江沿海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渔业基地,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价值。大陈岛灯塔塔高 16.5 米,灯光射程达 15 海里,是我国东海海区首座具备无线电导航和气象信息感知功能的多功能灯塔。
图 1 大陈岛灯塔

图2 周边水工设施示意图

2.2 施工难点
(1)气象条件恶劣:海岛气候多变, 东海海域易受台风和降雨影响 , 造成工程停工,施工难度明显加大。大陈岛灯塔施工期共受到 4 个台风外围影响,根据台州海事局台风警报和大陈镇政府抗台措施,工程共累计停工约30 日历天。
(2)高盐雾腐蚀:根据大陈气象站 1958~2005 年风况统计资料,该区域全年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 1341mm ,历年最大降水量 2197mm ,多年平均雾日数(能见度小于 10km )78 天,年最多雾日数 168 天,属于典型的高盐雾、强腐蚀环境。海洋环境中的高盐分和潮湿空气会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影响工程耐久性。
(3)物资运输受限:岛上缺乏工程施工所需的钢筋、水泥、施工器具 , 大部分黄砂、石子需要通过海路进行运输,导致建材、设备运输成本高 [2]。受政策环境影响,2023 年 4 月中旬,因市政府要求大陈岛暂停陆岛材料运输,导致工程材料无法上岛,工程处于停工状态。
(4)施工所需资源不足:施工需要通电、通水、通路、钢筋加工场等予以保障,而灯塔周边可利用的场地、设施均为其他单位所有,不具备施工条件,需要外部补给。
(5)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海岛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与资源短缺性,属于典型的脆弱型生态系统,在独特的自身环境与复杂的干扰下,表现出易受损性和难恢复性 [3]。大陈岛作为海洋岛屿,具有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限等现实情况,再加上此地具有巨大的渔业资源养护功能[4],环境保护要求更加苛刻。
3 工程建设经验总结
3.1 工程管理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灯塔施工期共受到 4 个台风外围影响 , 为确保工程按时推进,建设单位结合气象部门的中长期预报,对可能影响施工的台风时段进行预判。在台风前窗口期,集中完成基础开挖、管线铺设、灯塔主体浇筑等重点工程;在台风活跃期,重点推进设备安装等受天气影响较小的作业;在台风后期,抢抓室外工程收尾,确保整体进度。同时开展动态进度管理,根据计划滞后天数,启动备用班组。
(2)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该项目由温州航标处负责协调海事局、生态环境局、市政府、镇政府等多方主体,实现了信息共享和问题快速响应。施工期间,镇政府同意客运码头前沿道路可用于施工材料运输,码头供以装卸施工材料;海事局同意从大陈岛海事工作船码头引出临时用水及用电,供灯塔施工使用,并在海事码头外分拨一处 200 平方米的地块作为钢筋加工场。经过与市政府的协调,6 月上旬解决施工材料运输问题,恢复施工。协同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中常见的部门壁垒问题。
3.2 技术经验
在施工技术方面,探索出一套适应海岛环境的技术体系。根据施工条件实行动态管理,包括气象跟踪、工期调整、施工关键节点转移。大陈岛灯塔建设期间,受海岛施工条件和模板工技能制约,极难实现灯塔墙体与内旋梯一并浇制,因此采取了灯塔墙体浇制先行、内旋梯通过植筋方式后行浇制的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施工难度。
材料选择方面,针对海岛环境,所有混凝土墙、柱、梁混凝土等级采用C40,板混凝土等级采用 C35,基础混凝土采用 C40,表面采用硅烷浸渍,上部结构配套涂料采用环氧树脂漆和聚氨酯面漆,灯塔所有建设材料均为抗腐蚀材料,包括 316L 材质不锈钢、氟碳涂料面层、花岗岩楼地面等,以克服海洋环境条件下建筑受潮鼓包、脱漆、生锈等问题。考虑到该灯塔为多功能灯塔,除了传统的灯器和 VHF 外,还搭载了气象要素监测仪、能见度、CCTV 等多种助航及监控设备,灯塔内墙材料采用碳晶板饰面,克服墙面受潮对设备功能的影响。
3.3 生态保护经验
基于大陈岛生态系统的独立性和资源短缺性,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报地方生态环境局审批并通过。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的噪声、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各项污染物的排放,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有效平衡了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性。
4 结束语
海岛工程建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在交通条件受限、自然环境严苛的偏远海域。大陈岛灯塔建设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同类海岛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尤其彰显了多部门联动机制、资源统筹配置、环境适应性设计和技术创新应用在海岛工程建设中的关键价值。
未来,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海岛工程建设必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科技创新与生态理念的深度融合,海岛工程建设必将以更智能、更可持续的姿态,为海洋资源开发与国土空间拓展注入动能。
参考文献:
[1] 刘文白 . 海岛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点分析 . 海洋开发与管理 [J],2013. 增刊:47-51.
[2] 钟鹏 . 海岛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J]. 建筑经济,2008. 增刊:51-52
[3] 杨佰润,吴 江,官凯程,沈伟康,洪旭杰,王 江 . 大陈岛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 [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5.42(2),321-328.
[4] 邹沁东 , 汪振华 , 章守宇 , 程晓鹏 , 陈怡卉,周怡 . 大陈岛礁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J]. 生态学杂志,2024.43(3):79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