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之举
张娟
邯郸市峰峰矿区孙庄学校 056200
随着 21 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时代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关键要素。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型。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注重智力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
作业,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落实语文实践效果的同时,设计适当的语文综合实践作业是体现与落实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语文应用实践的必要手段。
然而,我校多年来的课外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部分教师无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甚至实施“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和发挥。
基于此,凸显新课程理念,把握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作业题型、格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尽量设计得有新奇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就会愿做、乐做。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力改进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了“绿色作业”,让语文作业也走出一条创新的“绿色之路”来。
一、拓展文本--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要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这样才能运用联想,唤起孩子们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来填补文章的空白; 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使其含意更加深刻。有了这些练习,学生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想象,发散思维得到充分训练,想象能力逐步提高,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趣味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的是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 , 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创造性强调的是突破书本局限,内容,形式均具创新性。
三、合作表演- 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 :“把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训练互相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决之一。”让学生参与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很符合他们好动好表现好新鲜的心理特点。有的课文文质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 ; 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编一出课本剧,再表演给大家看。例如《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的教材,但课后的思考练习却作了相当大的调整。若是不动一番脑筋的话,其中的几题就难以落实。例如第 3 题 : 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此题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强调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若要演得像模像样,非得熟读课文不可。
这样的话,第一题
熟读课文的要求不也随之落实了吗 ? 哪还要教师提出什么读书的要求,到时纯粹是学生自愿在读书,他们会多快乐。把读书当成他们的一种快乐。把读书当成他们的一种需要,那样的读书活动,完全遵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岂不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吗? 于是我在第一课时学习结束时,布置这样一项特别的作业:课后全班分成四个小队为单位,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课后只见一组组的同学围在一起,大家共同商量。在排练中,我注意观察,各组都涌现了几位出色的导演,优秀的演员。“金星小队”的导演林信直,瞧! 他指导叶汪洋同学多耐心,而叶汪洋一会儿读书背台词,一会儿请导演过堂,甚至连一些细节都不放过,如“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动作、、、 我在一旁看着直想笑出声来。本组其他队员充当观众,他们也不闲着,每人捧着语文书,在一旁提示,有的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同学们的建议着实能看出他对人物的理解有深度。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人都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个读书,观看,思考,演练的过程能说不是学习吗?
经历了这个过程的那些学生,启开了他们的心智,其收获远远不止是学了一篇课文,或是复述了一个故事。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了课文,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好地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
四、描绘景象--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呢 ? 在教学中如果碰到课文内容是风景诗或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课文作业可以这样设计 : 认真阅读课文,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画一幅或一组插图,或画一则“日记”或画一张别出心裁的手抄报等等。
五、动手操作一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于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观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课余生活是学生快乐的大舞台。在玩中,在乐中,让学生去学习、去创造,收效还是蛮可观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现代适应能力和自下而上能力的人。因而,书本外的实践尤为重要,实践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如: 课外阅读、写实践报告、查阅资料、实验制作等等。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这样作业充满创新,充满了学习生活气息,充满了学生个性情趣 ; 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等融入作业中,将学生从单一的“写“中解放出来,让作业丰富起来,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 让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 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一方沃土 ; 创新的作业设计把儿童从单调乏味的所谓“系统知识训练”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让众多的“红杏出墙”,使语文作业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