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探究
潘云青
浙江省台州湾新区三甲中学318014
前言:
作业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对课堂知识进行扩展延伸的有效途径,“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作业时应重视激发学生完成热情,使其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有效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
一、构建生活情境,提高认知能力
情境教学是当前各学科教学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通过打造生活化情境,将知识和生活紧密融合,让学生从生活化角度入手,对知识展开分析及探究,如此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属于重难点部分,因作品当中涵盖的知识及载体距离当前所处时代较为久远,再加上学生各方面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导致其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打造恰当情境,以此布置作业内容,让学生形成对文言文学习积极性,并满足“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目的[1]。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周亚夫军细柳》为例,布置作业时教师可创设该情境,以“汉文帝朋友圈”为话题,引导学生想一想,“倘若汉文帝劳军回宫后发了一条朋友圈,你认为其朋友圈会涉及哪些内容?若刘礼、太子刘启、周亚夫等人看到后,将做出何种反应?请同学们借助文言文或白话文实施写作,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且注意切勿脱离作品内容中人物设定,要求价值观与文本保持高度统一,并具有一定趣味性”。作业设计完成后,能够让学生产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利用设计此种生活化情境给予学生更多分析及探究渠道,使其语言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得到加强。且若想有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将反复阅读文章内容,加强对文本中心思想的认识,并积极揣摩人物心理,掌握作者创作手法,如此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布置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不单单是为了突显学科认知价值,还应使其审美及发展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并有效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创造能力等,促使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良好发展。若想实现该目标,需要教师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重视布置开放性、实践性及创造性作业,让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得以拓宽[2]。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教师可设置以下作业“围绕现实生活,你心目中具有怎样品质和行为的人能够称为最可爱的人?”此种思辨性作业,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备一定理由,借助实际例子证明自身观点。为此,学生将融入实践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中,使其累积更多生活经验,获得不同学习体验,此种作业设计模式不但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使其融入深度思考中来,形成批判性思维,并达到提高其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应提出创造性任务,让学生通过故事、诗歌及漫画模式制作一个有关“最可爱的人”的作品,使其借助创造将自身对“最可爱的人”的理解及赞美表达出来,锻炼学生创新和创作能力。下堂课将学生作品呈现在大屏幕上,引导全体学生从中选出最佳作品,教师将其张贴在班级空白墙处,让学生形成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设计文学创作类作业,给予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明显人文性及工具性特点,为此“双减”背景下实施作业优化设计时,也应重视彰显学科特点,达到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提高对文学创作类作业设计的占比,围绕相关教学内容 , 积极为学生给予多元化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内涵的舞台,使其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韵味 [3]。基于此,教师可设计出编排剧本、分角色排练及实施表演等一系列环节,强化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掌握,并使其不再将完成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还可对课堂教学实施扩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文
学素养。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本篇文章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主题较为突出。设计作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中心实施剧本创编,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适当进行扩展延伸,随后展开角色分配和角色扮演活动。下堂课邀请各组到讲台上表演,并通过多元化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小组”给予一定奖励。布置此种类型作业,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热情,有效推动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此外,不但可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还可使其创造力得到提高,有效达成作业设计目标。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作业设计
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学生之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在学习中的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而若想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减量提质”的目的,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之间个体差异,以此为基础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在内容布置方面应围绕难易程度实施分层,且结合层次将作业划分成基础型、加强型以及挑战性三种模式。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真实情况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以此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且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从中挑选出适合自身完成的任务,促使全体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均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加强。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故乡》为例,围绕本堂课知识实施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利用分层设计模式,其中基础型作业:让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识读重点字词,且能够明确其中含义,并灵活应用这部分字词造句;加强型作业:需要学生将文章当中优美的部分进行摘抄和背诵,且尝试着进行仿写,为写作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挑战性作业:将本篇文章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施对比,明确作者写作方法和技巧,可围绕某个段落进行缩写。此种分层作业设计模式充分考量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以此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有效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
结论: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进行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时,教师应控制好任务量和难度,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积极设计分层作业、趣味性作业以及开放性作业等。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完成的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其通过完成作业提高各方面能力,真正将“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落实到位,并帮助其形成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贾维渊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创新优化策略探析 [J]. 考 试周刊 ,2023,(50):49-52.
[2] 黄小燕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探析 [J]. 华夏教师 ,2023,(2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