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双新”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陈海红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第二中学,525100
引言
“双新”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校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师生关系等的内源性变革,使教学最终回归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双新”课堂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基于“双新”的课程设计策略
1.1 把握单元主旨,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设有“中外历史纲要”模块,内容容量大、知识点密度高。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单元教学核心主旨。例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教学中,主旨可确定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早期国家形态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基于此主旨,制定单元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更要培养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政治制度演变原因和影响的能力,以及形成对国家治理的理性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1.2 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新教材采用纲要形式,知识体系较为宏观。教师要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内容,以大历史观通盘整合设计。如在“明清时期”的教学中,可将分散在教材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政治方面,梳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措施;经济上,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领域,探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通过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全貌,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双新”课堂中的教学实施策略
2.1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难以直接感知。教师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播放相关歌曲,营造浓厚的时代氛围。然后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新文化运动?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2 问题驱动式教学,培养历史思维
问题驱动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深度学习。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在“工业革命”教学中,可提出以下问题链:“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有哪些?”“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看待历史问题。
2.3 合作探究学习,促进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
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思维的碰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要符合学情、激发兴趣。例如,在“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学中,提出探究问题:“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和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拓宽思维视野。
2.4 教师科学指导,把握教学方向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掌握学习方法。在学生自学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解决。例如,当学生在分析史料时出现理解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史料出处、背景、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他们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进行深层次的点拨,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挖掘本质,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3、“双新”背景下的评价机制优化策略
3.1 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考查核心素养
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项目式学习评价、考试评价等。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小组合作表现等;作业评价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手抄报等;项目式学习评价考查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如资料收集、问题分析、团队协作等;考试评价则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设计综合性、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
3.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终结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价。教师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例如,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困难。在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进行终结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结语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通过把握单元主旨、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创设历史情境、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学习,以及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使高中历史教学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巧用史料,让高中历史课堂更接地气. 杨玉娟. 教育界,2023(26)
[2]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 杨四季 .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0(12)
[3]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效运用 . 陈丽娟 .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