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如何让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

作者

张文华

眉山市青神县初级中学校

农村初中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办学设备设施落后,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差生面较大,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专业化程度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聚集。导致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的现象,“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等教学方式依然存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1]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让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育人效果才会好起来。那么,如何让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呢?

一、课堂导入情境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成功与否,课堂导入是前提,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如磁铁般将学生的心深深地吸引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政策性较强,更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激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行为意识下完成本门学科的理论内化与核心素养升华 [2]。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创设情境,通过视觉、听觉、角色扮演、情感体验、行为参与等,让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我们在讲道德与法治(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第二目《走绿色发展道路》时。我们就创设了这样的参与式活动情境:课前,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整理余村发展的相关素材,其中一组收集余村的过去——“环境污染”图片或视频,另一组收集余村的现在——“山川秀美”图片或视频。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就让两组的学生分别展示收集的图片或视频并谈感受,随着两组图片和视频一一呈现,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冲击,学生们脸上露出了惊异的表情,同时伴随着哇、不会吧等声音。我们见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立即向他们追问:(1)从两组图片或视频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2)是什么原因让余村生态环境变好了?顿时,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为我们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活动开展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因此,课堂活动的开展要体现生活化的特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热点话题、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案例,设计有价值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激情,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目《爱在家人间》这一课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想去动物园游玩。妈妈忙前忙后,为我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妈妈的疼爱消除了我的戒备心,我把日记本放在床头就迫不急待地跑出了家门。可时,当我返回家取太阳帽时,一下子怔住了,妈妈正在翻看我的日记。我生气极了,妈妈却不以为然。”这个情境是初中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反映了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贴近学生生活,是真实的情境。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我就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亲自体验。其中,一组体验“我”的心理,另一组体验“妈妈”的心理。学生们讨论完后,我们让两组的代表发言。代表“我”的学生说:“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都希望拥有个人的秘密。妈妈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就翻阅他人日记,侵犯了我们的权利,是违法行为。”代表“妈妈”的一方的学生模仿妈妈的语气和蔼地说:“作为父母,关心子女是父母的义务和权利,翻阅子女的日记表明父母渴望了解子女的心理,也是父母关心子女的表现。”对此,我们适时加以引导学生:“面对父母的关心,我们要理解,更要接受,不能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对待父母对我们的爱。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用的方式呢?”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通过活动开展的生活化,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既掌握了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方法,情感道德又得到了升华和提高,很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

三、材料选取时代化

近年来,我省各市地州的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都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同时挖掘本土资源,关注本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注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精选有助于学习活动开展与目标达成的时事素材,做到观点材料化,材料时代化。同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社会生活,选择鲜活,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典型性和适切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时政热点。

例如,在讲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同住地球村》一课中的《复杂多变的关系》这一节时,我们精心选取了两个背景材料,一则材料是“中美贸易战”,另一则材料是“中美元首会晤”。然后,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1)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中美两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面对中美两国之间的这种关系,我国应如何应对呢?由于材料是时政材料,鲜活新颖有时代感,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此,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回答问题,整个课堂便“活”了起来。

四、问题设计新颖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惑即疑惑,是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也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俗话说:“学问学问,一半在学,一半在问。”然而新课标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问题设计与情境脱离,缺乏真实性;二是问题设计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偏难,缺乏层次性;三是问题设计随意性强,缺乏针对性;四是注重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缺乏互动性。所以,新颖别致的问题设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探究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卢贤. 活用诱、导、勉三法, 打造生动精彩课堂——陶行知“喂鸡”的启示 [J]. 科普童话 .2014(06):54.

[2] 黄畅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境创设 [J]. 教书育人 .2022(28) :66-68.

[3] 韦江毅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思考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S1) :192-194.

[4] 张宏敏 . 王充思想与浙江精神 [J]. 观察与思考 .2019(1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