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函数学习困难的归因与教学改进策略
陈俊巍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章旦中学教育集团 323900
引言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是中学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作为数学的基础概念,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数学函数教学存在着一些困难。学生面对函数表达式时理解困难,分析变量变化时逻辑混乱,进行数形转换时操作生疏。这一现象反映学生需从静态数值计算转向动态关系建模的思维转型挑战,本质源于符号语言与现实情境、抽象规则与直观图像间的意义联结缺失。本文旨在分析学习障碍成因,并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学习困难的核心归因
初中函数学习障碍的形成,源于学生认知体系中三处关键断层的叠加。这些断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阻碍对函数本质的把握。
(一)符号表征的认知隔阂
函数语言由字母、运算符号和特定结构(如 f(x) 、 y=kx+b )构成,这对习惯数字计算的学生无异于一套陌生密码。当 x⋅y 取代具体数值成为核心要素时,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符号所指代的现实意义。例如,面对表达式 s=60t ,部分学生能机械代入 1=2 求 s,却无法解释t 增加时 s 如何变化。符号系统的抽象性割裂了数学形式与实际情境的联系,导致学生将表达式视为无意义的字母组合,而非描述变量关系的工具。这种隔阂使学生徘徊在函数概念的门外,始终未能建立符号—意义的对应关系。
(二)动态思维的转型挑战
函数的核心在于刻画变量间的动态依存关系。学生从小学静态的算术思维(如求固定长方形的面积)转向初中的函数思维(探究长宽变化时面积如何随之变化),需跨越巨大的认知鸿沟。许多学生能计算 x=1 时 y=2x+1 的值,却难以理解当 x 连续变化时,y 始终按固定规则同步响应这一动态过程。他们习惯将变量视为孤立的数值,而非相互关联的变化量。这种思维转型的滞后,使学生难以把握函数变化中的规律性这一灵魂,常将函数窄化为公式计算,失去对整体关系的洞察。
(三)数形转换的双向阻滞
函数的理解需在解析式与图像间自由转换,但学生常在此处遭遇“卡点”。从数到形:看到 y=-3x+2 ,难以联想下降的直线及其倾斜程度;面对 y=X ²,无法预判抛物线的开口与对称性。从形到数:观察一条过二、四象限的直线,难以反推 k<0 的结论;面对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难以联系 a>0 的特征。这种双向转换的阻滞,割裂了函数的代数本质与几何直观,使理解停留于表面。学生往往机械背诵 k 正则上升,却无法在解题时主动调用图像辅助分析,导致函数知识成为零散碎片而非有机整体。
二、教学改进的实践路径
针对函数学习的认知断层,需设计阶梯式教学路径,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操作的学习经验。以下策略围绕课堂实操,强调认知过程的自然生成。
(一)生活实例切入,激活符号意义
函数符号的抽象性需通过现实意义消解。教学应避免直接呈现 y=kx+b 等表达式,而是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提炼变量关系。例如,匀速运动问题是理想载体:引导学生观察汽车行驶过程,记录不同时间点对应的路程(如 1 小时行 60公里,2 小时行 120 公里),发现时间变长,路程成倍增加的规律。此时教师追问: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概括所有情况?学生自然想到路程 Σ=Σ 速度 × 时间。此时再引入符号:用 t 代表时间(小时),s 代表路程(公里),得到 s=60t 这一过程让符号 t、s 成为学生描述经验的自然工具,而非强行植入的密码。类似地,商品总价问题(总价 Σ=Σ 单价 × 数量)中,让学生用 x 表示购买数量,y 表示总价,推导出 y=5x (设单价 5 元)。关键是将符号绑定具体情境中的角色,使学生看到 y=2x 时,脑中浮现的是数量翻倍,总价翻倍的画面而非空洞字母。
(二)动态技术支撑,具象关系认知
变量间的动态依存关系需借助可视化工具具象化。例如,在探究一次函数
y=2x+1 时:
操作感知:使用 GeoGebra 创建动态模型。拖动滑动条改变 x 值(如
,软件实时显示对应 y 值( y=1,3,5,7…) ,同步生成坐标点并连成直线。学生亲手操作后直观发现:只要 ρX 增加 1,y 必定增加 2。
规律聚焦:引导学生对比多组输入输出值,总结:无论 x 取何值,y 总是 x 的 2 倍加 1 此时强调“唯一确定”——每个 x 只对应一个 Δy ,反之则不成立。此环节避免讲解定义域、值域等术语,重点通过数据对比理解规则不变性。简易教具如水位模型同样有效:用透明水箱注水,记录水深随时间变化的对应值(水深 hcm ,时间 t 分钟),绘制 h-t 折线图。学生目睹水位匀速上升的过程,深刻内化时间变化决定水位变化的函数本质。
(三)多元表征互译,贯通数形思维
函数理解的深化依赖数、形、表三种表征的自由转换,需系统训练双向翻译能力:
数→形迁移:要求学生根据解析式特征预判图像。如 y=-3x+2 ,重点分析系数:负号 - 预示下降趋势,-3 表明陡峭下降,常数 2 说明直线过 (0,2)。据此手绘示意图,再通过软件验证。二次函数 y=x ²-4 中,引导学生关注 x ² 项:平方运算结果非负,图像必在 x 轴上方; -4 使整体下移 4 单位,据此推断抛物线开口向上且顶点在 (0,-4)。
形→数反推:提供图像反求解析式。例如展示一条过点 (0,3) 和 (2,7) 的直线,引导学生计算斜率 k=(7-3)/(2-0)=2 ,结合截距得 y=2x+3 。抛物线问题中,依据顶点 (1,-2) 和开口向上,联想顶点式 y=a(x-1) ²-2,再代入图像另一点(如 (0,-1))解出 a=1 。
列表的桥梁作用:作为过渡工具,计算关键点坐标并描图。如对 y=X ²-4,列出 x=-2,-1,0,1,2 时 Δy 的值,标出 (-2,0),(-1,-3),(0,-4) 等点,连成平滑曲线。设计专项练习如为抛物线图像匹配解析式选项或根据
的描述画草图,强化数形关联直觉。
结语
解决函数学习困难需针对性突破三大认知瓶颈:(1)符号理解障碍(2)动态思维不足(3)数形转换薄弱。相应教学策略包括:生活实例奠基符号认知、技术工具具象化变量关系、系统训练多元表征互译能力。通过将抽象概念植根于经验认知,结合核心定义的持续强化,可使函数从认知难点转化为分析现实规律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梦云.“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广州大学 ,2023.
[2] 田洪月 . 初中生“一次函数”学习困难分析及教学策略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3] 鲍炜 . 浅谈初中数学函数参数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J]. 试题与研究 ,20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