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衔接路径

作者

王世伟 吴淑兰

吉林省蛟河市前进乡九年制学校

从学科知识演进逻辑来看,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它以生活化,趣味性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并初步发展观察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物理课程中,除了之前的基础知识外,还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性理解,同时也强调了逻辑推断和科学模型构建能力的提升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学段之间课程标准衔接不紧密,教师教学理念不一致等原因,往往存在着知识上的重复或者断层,使得学生很难形成一致科学的认知结构。所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衔接机制不仅是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内在需求,更是推动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升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梯度化知识衔接课程设计体系

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积极突破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之间的知识藩篱,并通过对两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准确定位衔接点。教师要开始建构梯度化知识衔接课程设计,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节奏进行动态调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分析转变,以保证知识传递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1]。

针对“光的直线传播”这一主题,小学科学阶段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手电筒光斑的测试”,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光在直线上传播这一现象,并指导他们运用简单的语言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发展他们初步观察和描述的能力。进入初中物理阶段后,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基础加深、设计“小孔成像”这一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成像在各种情况下的变化情况,指导学生对成像原理进行分析,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成像的关系。随后,教师可引入“光是反射和折射”概念,通过“激光束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行为变化,鼓励他们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各种现象,循序渐进地建构一套光学知识体系。全程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反馈信息对教学难度进行灵活调节,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以合适的梯度稳步向前发展。

二、推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分层进阶策略

探究式教学正是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分层进阶,也就是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点来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探究任务,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与之相适应的挑战下发展。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激励学生质疑,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分析结果等,在紧要关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反馈以促进其深度学习。

以“浮力”这一主题为例,在小学科学阶段,教师可以设计“物体浮沉于水”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初步感知浮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某些生物能够漂浮在水面之上,而另一些则选择沉入水底呢”。进入初中物理阶段,教师则可进一步深化探究,设计“量度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的实验,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准确地测量出不同对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并将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间的联系,再介绍阿基米德原理。为深化认识,教师也可以设计“自制潜水艇”这一方案,由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设计和制作出可以在水中自由浮沉的潜水艇模型,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刻领会浮力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探索的进度和所遭遇的问题及时给予不同层面的引导和支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成长和收获。

三、建立一体化核心素养发展评价机制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体系中,建构一体化评价机制已经成为推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学对接的重点。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设计跨学段,多维度评价体系,把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发展和实践应用能力核心素养提炼为具体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成长轨迹的动态跟踪,可以使教师准确识别衔接断层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证评价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能力飞跃的“助推器”[2]。

以“力与运动”主题教学衔接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连续性的评价任务。小学科学阶段安排了“斜坡小车移动”这一探索任务,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表来评价学生对于小车滑行距离影响因素推测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运用图表展示数据的技能。进入初中物理学习时,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探讨了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不仅考察学生对变量控制的掌握,还通过实验报告撰写,评估其逻辑分析、科学语言表达等能力。通过对小学和初中阶段评价结果的纵向比较分析,可以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后续教学策略做出调整,如针对薄弱学生而设计的专项强化任务、针对能力突出学生而设置的拓展探究课题等,让考核成为促进教学衔接的强有力手段。四、结语

在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育变革中,如何将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进行对接,是促进科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建构梯度化知识体系,促进探究教学分层进阶和建立一体化评价机制是学段之间科学教育的关键途径。它既关系到知识的有序传输,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筑牢学生终身科学素养培养之本,促进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向更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 黄琰琰 .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探究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5,(S1):83-84.

[2] 黄琰琰 .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有效衔接 [J]. 教育界 ,2025,(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