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绘本教学中语文跨学科思维训练策略

作者

裴晓荣 杜子庚

湖北省钟祥市洋梓镇洋梓小学 湖北荆门 431900

关键字:小学语文;绘本教学;教学策略;学科融合

在教育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转型挑战。绘本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儿童阅读的有效媒介。然而,传统教学对绘本资源的开发与跨学科融合运用不足。探索绘本教学中的语文跨学科思维训练策略,有助于打破学科边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养,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方向 [1]。

一、诗画相融,拓展想象维度

语言与色彩同为人类表达的艺术,将语文与美术相结合,能为学生搭建从抽象思维到具象表达的桥梁。在绘本教学中运用诗画相融策略,可促使学生在文字与绘画的转换中,激活想象力,提升语言建构与审美创造能力,实现跨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

教学《彩色的梦》时,教师以多媒体呈现动态绘本画面,播放鸟鸣流水音效,带领学生开展“多感官诵读”。读到“葡萄滴下紫色的汗珠”,教师展示不同紫色调的葡萄图片,提问:“哪种紫色最符合你心中葡萄成熟时的模样?”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深紫色像熟透的果实,淡紫色似初挂的葡萄。创作环节,教师提供超轻黏土、金粉、亮片等材料,鼓励学生制作立体绘本页。小组合作中,学生分工明确:有的用紫色黏土塑形葡萄,嵌入金粉模拟阳光照射;有的用蓝色卡纸折叠成立体藤蔓;还有的用亮片点缀出晶莹的“汗珠”。制作过程中,教师针对构图问题提出“疏密有致”建议,对色彩搭配给予“冷暖对比”指导。在“诗画鉴赏会”上,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介绍:“紫色葡萄是童话里的魔法果实,亮片汗珠能实现愿望。”其他同学从创意构思、材料运用等角度互评,教师总结提炼出“色彩传递情感”“造型服务意境”的创作要点。

画相融构建“文本解读 - 艺术创作 - 语言表达”闭环。学生绘画时将文字转化为视觉符号,分享时将画面转化为语言,锻炼了想象、审美与表达能力。实践显示,一学期后学生写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准确率提升 28% ,景物描写平均字数增加 40% ,实现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深度融合,有效拓展想象维度 [2]。

二、故事演绎,增强理解深度

故事是文化的载体,表演是活化故事的媒介。将语文教学与表演艺术结合,通过角色扮演、剧情创编等形式,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在体验人物情感、演绎情节冲突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升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多维发展。

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采用“三步研读法”引导学生分析故事:初读梳理人物关系与情节脉络,再读探究角色性格特点,三读挖掘故事文化内涵。在角色分析环节,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牛郎,面对老牛离世会有怎样的心情?”学生联系生活中与宠物分别的经历,体会到牛郎的悲痛与不舍。“角色竞演”时,学生限时一分钟,即兴的表演出角色的特性。扮演牛郎的学生佝偻着背、眼神哀伤,用颤抖的声音诉说对老牛的怀念;饰演王母娘娘的学生则昂首叉腰、语气严厉,尽显威严。排练阶段,“创意工坊”鼓励学生运用“五感创作法”丰富剧情,如添加牛郎耕地时的喘息声、鹊桥搭建时的欢呼声等细节。正式演出后,“故事思辨会”抛出辩题:“牛郎织女的分离是悲剧还是对爱情的坚守?”学生结合古今爱情观、航天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案例展开辩论。教师总结时引入“永恒价值”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故事的现代意义。

故事演绎将文本转化为实践,学生在揣摩角色、设计动作中培养共情与批判思维,在团队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课后评估显示,92% 的学生能复述核心情节, 85% 的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会用寓言论证。该方式打破传统阅读局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3]。

三、史料互证,挖掘内涵广度

每篇课文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将语文与历史交融,引导学生收集、分析史料,能帮助其跨越时空界限,从历史语境中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人物动机与文化价值。史料互证策略不仅拓宽知识视野,更培养实证意识与历史思辨能力,让语文学习兼具人文温度与历史深度。

教学《少年中国说》时,教师构建“三阶史料探究体系”:基础层收集晚清历史年表、条约文本;进阶层研读梁启超书信、演讲稿;拓展层参观博物馆数字化展厅、采访历史学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时间轴软件梳理 1898- 1900 年的社会变革,通过“史料卡片分类法”整理政治、经济、文化困境。课堂展示环节,各小组创新呈现成果:有的制作互动式 H5,模拟穿越回晚清学堂;有的编排历史短剧,再现公车上书场景;还有的制作数据可视化图表,对比古今中国发展。在文本研读阶段,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还原”任务,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败、列强瓜分的背景,分析“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意义。学生通过对比史料与课文,深刻理解到梁启超对少年寄予的强国期望。“时空对话”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双重视角写作”,既以当代少年身份回应百年前的号召,又以历史见证者角度评价时代变迁。有学生写道:“梁先生,如今少年接过接力棒,用科技、文化续写强国篇章。”

史料互证搭建文本与历史对话桥梁。学生在收集、筛选史料中培养实证精神,在分析关联时形成历史思维。后续测试表明,接受训练的学生对历史题材文本理解准确率提升 37% ,能主动运用史料分析作品。该教学使语文学习从表层解读走向深层探究,有效挖掘课文内涵广度。

四、结语

绘本教学中语文跨学科思维训练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创新的道路。新时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4]。

参考文献:

[1]王倩 . 核心素养理念下借助绘本阅读构建表达课堂 [J]. 智慧少年 ,2025(12):176-178.

[2]刘 拴 红 . 小 学 语 文 跨 学 科 学 习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J]. 河 南 教育 ,2025(13):48-49.

[3]钱亚苏 . 跨学科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的 " 新模式 "[J]. 江西教育 ,2025(15):54-56.

[4]方赛如,钟心悦. 巧借绘本之力,提升第一学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师道 ,2025(8):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