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员参与式初中数学学习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李灿
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 广东四会 526200
一、课题背景与核心目标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常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输出模式,部分学生因性格内向、基础薄弱或缺乏兴趣,长期处于“游离式”学习状态,难以实现真正的课堂参与。本课题聚焦“全员参与”,核心目标是通过设计多元课堂形式,让每个学生在客观上“被要求参与”、主观上“愿意参与”,最终形成“人人投入、个个互动”的课堂生态,具体涵盖:
- 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有明确的参与行为(如问答、展示、总结);
-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建设的意识(如主动准备素材、积极互动提问);
- 构建包容、鼓励的课堂氛围,降低学生参与心理门槛。
二、全员参与式课堂的主要构建形式
(一)问答教学模式:以“多元互动”实现客观参与全覆盖
问答是课堂互动的基础形式,为避免“少数学生主导问答、多数学生沉默”的问题,本课题设计了三类问答方式,确保全员客观参与:
1. 随机问答:借助“随机点名器”“学号抽签”等工具,打破教师主观点名的局限性,让每位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性,倒逼学生集中注意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新课中,随机提问不同学生“等式性质与方程解法的关联”,覆盖基础概念理解。
2. 个人同时问答:针对基础性问题,采用“书面速答 + 统一展示”模式,如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写下“勾股定理的表达式”,随后集体举高展示,教师通过巡视或抽查,确保每位学生都完成思考与输出,避免“随声附和”的虚假参与。
3. 问答接龙:围绕逻辑性问题设计“链条式提问”,如在“几何证明题”讲解中,以“已知条件→隐含信息→辅助线添加→证明步骤”为链条,由前一位学生回答后指定下一位学生接力,形成全员联动的思维流动。
(二)小老师课堂教学模式:以“角色赋能”推动主观参与升级
通过让学生扮演“小老师”,将课堂参与从“被动回应”转变为“主动输出”,分三个环节实现角色赋能:
1. 课前五分钟引入:小老师说故事
要求小老师提前收集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数学故事或趣味信息,如在“无理数”教学前,小老师分享“毕达哥拉斯学派与 √2 的发现”故事;在“概率”单元引入“数学家蒲丰投针实验”。通过故事分享,小老师提前深入理解知识背景,其他学生则在趣味中接触知识点,为课堂参与预热。
2. 课间十分钟展示:小老师来说题
每节课选取 1 道代表性题目(如函数应用题、几何综合题),由小老师拆解“考察知识、解题思路、易错点提醒”,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例如在“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中,小老师需清晰说明“对称轴公式的应用”“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影响”,下方学生可追问“为何要先判断开口方向”,形成“讲解—质疑—解答”的深度互动。
3. 课终五分钟总结:小老师来点拨
小老师结合课堂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核心知识框架,并随机提问同学“本节课的重点步骤”“易错知识点”。例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课后,小老师总结“SSS、SAS、ASA 的适用场景”,并随机抽查学生“如何区分 ASA 与AAS”,既检验小老师的总结能力,也强化全班的知识记忆。
(三)良好课堂氛围创建:以“情感激励”筑牢参与动力
课堂氛围是全员参与的“隐形支撑”,通过语言激励与趣味补充,降低学生参与的心理压力:
1. 即时性赞许与鼓励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小老师展示后,使用具体化评价而非笼统表扬,如“你注意到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思路很严谨”“小老师对故事的拓展很生动,让大家记住了知识点背景”。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肯定(如“这一步计算思路正确,再检查一下符号就更完美了”),增强其参与信心。
2. 趣味环节补充
- 结合问答模式设计“数学接龙游戏”,如“因式分解接龙”:第一位学生说“x²-1”,第二位接“
”并出题“x²-4”,依次接力,在竞争中强化知识应用;
- 基于小老师分享的故事拓展课外信息,如小老师讲“圆周率”故事后,教师补充“祖冲之的割圆术”“现代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意义”,用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好奇心。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初步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全员参与式课堂在以下方面体现效果:
- 课堂参与率显著提升:随机问答覆盖人数从最初的 60% 提升至 100% ,小老师展示的学生自愿报名率从 30% 增长至 85% ;
- 学生反馈积极:在课后调查中, 82% 的学生表示“课堂更有趣,不敢发言的顾虑减少了”, 75% 的小老师认为“准备说题和总结的过程让自己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二)反思与改进
实践中也发现需优化的问题:
- 部分小老师初期准备不足,展示效果不佳,需提前增加“小老师培训课”,指导素材筛选与表达技巧;
- 随机问答中基础薄弱学生易紧张,需设计“分层问题”,为不同水平学生匹配难度适宜的提问内容。
四、结语
全员参与式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核心在于“形式设计”与“情感支撑”的结合。问答教学模式确保了参与的“广度”,小老师模式提升了参与的“深度”,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则保障了参与的“温度”。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如将参与度纳入课堂表现评价),让“全员参与”从“课堂形式”真正内化为“学习习惯”,助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