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肖灿峰
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湘西分公司 湖南怀化 418000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民用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规模与日俱增。框架结构凭借空间分隔灵活、平面布置自由以及施工便捷等显著优势,成为民用建筑中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从住宅、商业综合体到办公大楼,框架结构的应用涵盖了民用建筑的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建筑功能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如大空间、多功能复合等要求不断涌现,以及建筑设计规范标准的持续更新,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若设计环节存在问题,可能导致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引发严重的质量事故。因此,深入分析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推动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概述
(一)框架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框架结构是由梁、柱构件通过节点连接组成的空间承重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梁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并将其传递给柱,柱则进一步将荷载传递至基础 。框架结构的节点通常设计为刚接,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稳定性。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空间分隔灵活,由于墙体不承担主要承重作用,仅作为分隔空间的围护结构,因此可以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变化,自由调整内部空间布局,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商业建筑中,可通过灵活分隔实现不同规模商铺的组合;在办公建筑中,便于打造开放式办公空间或独立办公室。此外,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较为自由,设计师能够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和场地条件,合理规划柱网尺寸和形状,优化建筑平面布局。同时,相较于其他结构形式,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相对成熟,构件可实现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化程度较高,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这些特点使得框架结构在民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是框架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结构需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以及偶然荷载(如地震作用、爆炸荷载等),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构件的强度、刚度要求,不发生破坏或倒塌,确保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适用性原则要求框架结构能够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例如,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结构的变形(如梁的挠度、柱的侧移等)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因变形过大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如导致门窗开启困难、设备安装精度不达标等问题。耐久性原则旨在保证框架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正常维护条件下,能够保持其各项性能指标,不发生因材料老化、腐蚀等因素引起的结构性能退化。经济性原则强调在满足结构安全、适用和耐久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选择结构材料、优化结构布置和选型等方式,控制结构的建设成本,实现建筑功能与造价的最优平衡。这四个基本原则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以实现结构设计的目标。
二、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一)结构布局与选型问题
在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结构布局不合理的情况较为常见。部分设计中,柱网布置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存在不规则、不对称的现象。这种不规则的柱网布置会导致结构在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地震作用)下受力不均匀,产生扭转效应,使结构某些部位承受过大的内力,增加结构发生破坏的风险 。同时,在结构竖向布置方面,部分建筑存在楼层刚度突变、质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如局部楼层设置大空间导致该楼层刚度显著降低,形成薄弱层。当遭遇地震等动力荷载时,薄弱层极易发生破坏,甚至引发结构的整体倒塌。
结构选型不当也是影响框架结构性能和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一些设计人员在选型过程中,未能充分结合建筑的功能需求、场地条件以及抗震设防要求。例如,在高烈度地震区,盲目采用常规的框架结构,而未考虑采用框架 - 剪力墙结构或其他更合适的结构体系,导致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安全性要求。同时,不合理的结构选型还可能造成材料浪费,增加建设成本,降低结构的经济性。
(二)抗震设计问题
抗震设计是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部分设计人员对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场地条件分析不够深入和准确。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我国将建筑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若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判定错误,将导致抗震措施不到位,使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无法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 。此外,场地条件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如场地土的类型、覆盖层厚度等因素会改变地震波的传播特性。然而,一些设计未充分考虑场地条件,采用不恰当的抗震设计方法,削弱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梁柱节点核心区是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关键部位,其箍筋配置不足会导致节点核心区的抗剪能力下降,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核心区易发生剪切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框架梁端的配筋构造不合理,如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不足、纵筋锚固长度不够等问题,也会降低梁端的塑性铰转动能力,使梁在地震作用下过早发生破坏,无法有效耗散地震能量,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计算分析与构造设计问题
计算分析是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不符的问题。部分设计人员为简化计算,对结构进行不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导致计算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例如,在计算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时,忽略了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此外,荷载取值不准确也是常见问题之一。荷载取值需综合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装修做法等因素,但一些设计人员在取值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存在荷载遗漏或取值偏大、偏小的情况,从而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导致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构造设计方面,存在诸多影响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的问题。钢筋锚固长度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钢筋锚固是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关键,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会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不足,在荷载作用下,钢筋易发生滑移,导致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同时,构件尺寸设计不合理,如梁、柱截面尺寸过小,会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产生过大的变形;而截面尺寸过大,则会造成材料浪费,增加建设成本。此外,一些构造措施未充分考虑结构的长期使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未设置合理的伸缩缝、沉降缝,导致结构在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作用下产生裂缝,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美观性。
三、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结构布局与选型
优化结构布局需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柱网布置上,应遵循规则、对称、均匀的原则,合理规划柱网尺寸。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和空间布局,确定合适的柱距和跨度,使结构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受力均匀,减少扭转效应的产生 。对于复杂的建筑平面,可通过设置防震缝等措施,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规则的结构单元,降低结构不规则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结构竖向布置方面,应保证楼层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避免出现薄弱层。对于存在大空间的楼层,可通过合理设置转换层、加强周边构件等方式,增强该楼层的刚度,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结构选型应充分结合建筑功能、场地条件和抗震设防要求。在设计前期,需对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其对空间布局、荷载大小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深入研究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等信息,根据不同结构体系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多方案比较,选择最适合的结构选型。例如,在高烈度地震区,对于层数较多、体型复杂的民用建筑,可优先考虑采用框架 - 剪力墙结构,利用剪力墙的抗侧移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而对于层数较少、对空间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建筑,可采用框架结构,并通过合理的设计优化其抗震性能。
(二)加强抗震设计
加强抗震设计首先要准确确定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场地条件。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通过多维度评估体系,对建筑使用功能、人员密集程度、灾后恢复难度等核心要素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科学判定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例如,对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且灾后救援难度大的公共建筑,通常需提高一个设防等级。同时,借助工程地质勘察的钻探、物探等技术手段,深度解析场地土动力学特性,重点关注场地土类型(如坚硬土、中硬土等)、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关键参数。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模拟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场地响应,为抗震设计提供动态力学参数依据。
在抗震构造措施落实层面,需建立精细化设计策略。以梁柱节点核心区为例,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要求,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节点应力分布,优化箍筋配置方案。通过增加复合螺旋箍筋、设置水平加劲肋等措施,使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提升 30%以上;在框架梁端,应建立“强剪弱弯”设计理念,除保证箍筋加密区长度、纵筋锚固长度符合规范外,可引入新型耗能钢筋,通过优化纵筋配筋率与配箍率的匹配关系,将梁端塑性铰转动能力提高 20%。此外,运用 BIM 技术对结构连接节点进行可视化设计与碰撞检测,合理设置连梁阻尼器、消能支撑等减震装置,通过增设预应力拉索、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等方式,强化构件间协同工作能力,构建具备多道防线的抗震结构体系,确保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有序的耗能机制,提升整体抗震性能。
(三)完善计算分析与构造设计
完善计算分析需从建立准确的计算模型和合理取值两方面入手。在建立计算模型时,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避免不合理的假设和简化 。例如,在计算框架结构时,应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可通过等效刚度法等方法,将填充墙的刚度合理计入结构计算模型中。同时,准确确定荷载取值是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装修做法等因素,详细计算各种荷载,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等,确保荷载取值准确无误。对于特殊荷载,如温度荷载、风荷载等,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规范要求,合理确定其取值。
在构造设计方面,应严格控制钢筋锚固、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设计人员应熟悉相关规范,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准确确定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长度,确保钢筋与混凝土之间能够有效传递内力。对于构件尺寸设计,应通过结构计算和分析,综合考虑构件的承载能力、刚度以及经济性等因素,合理确定梁、柱等构件的截面尺寸。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结构的长期使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合理设置伸缩缝、沉降缝等构造措施,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产生裂缝,提高结构的耐久性。此外,加强构造设计的细节处理,如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合理设置预埋件等,也是确保结构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结论
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本文通过对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系统分析,明确了结构布局与选型、抗震设计、计算分析与构造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结构布局、加强抗震设计、完善计算分析与构造设计等一系列解决对策。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对策,能够有效提升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运行。
展望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将不断应用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领域。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先进设计方法和分析软件将使结构设计更加精准和高效。同时,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民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关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深入探索适应未来建筑发展需求的框架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推动民用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宏丽 . 分析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022,(03): 119-120.
[2] 孙慧芹 .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 47 (18): 7-8.
[3] 谢静. 探析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 建材与装饰, 2018, (21):99-100.
[4] 江汝平 .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初探 [J]. 居舍 , 2018, (07):80+66.
[5] 宋少刚.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常见的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J]. 门窗, 2014, (12):276.
作者简介:肖灿峰(1982.12)男,汉族,湖南邵阳,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结构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