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疗机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运行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张颖 庞俊通讯作者
海市保健医疗中心 214026
引言
在医改新常态和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医疗机构正面临服务能力提升、运行效率优化和风险防控压力的多重挑战。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资金安全、资产保值增值和医院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整体战略管理,但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体系不健全、指标不科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内控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科学构建并持续优化适合医院特点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是公立医疗机构提升治理水平和运行效能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探讨医院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应用成效与提升路径,旨在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与高效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一、公立医疗机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本质,是对医院各项管理活动的目标设定、过程监督、风险防控和结果评价的全流程系统性管理。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内部控制五要素模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结合医院行业特点,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行业规范性、专业复杂性和公共服务属性。医院管理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效益和资产安全,更强调医疗安全、服务质量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需以目标导向为原则,分解医院战略和内控目标为可量化、可监测的各级指标。风险防控为核心,通过系统性风险评估,识别医疗服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各环节的潜在风险。过程管控是基础,需要细化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管理流程。结果评价则侧重对运行结果、合规性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全面评估。理论上,科学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和动态性,能适应医院业务变化和内外部环境调整。
二、公立医疗机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内容设计
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动态调整四项基本原则。首先,指标设计要以医院战略目标和内控要求为基础,分为一级指标(内控领域)、二级指标(关键环节)和三级指标(具体操作)。常见一级指标包括医疗服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法律合规、信息安全等。二级指标细化为如药品管理、收费管理、采购流程、绩效考核、设备维护等关键业务环节。三级指标则为具体的数据项和行为标准,如药品库存周转率、采购违规率、门诊人次增长率、财务报表准确率、员工流失率、信息安全事件数等。各级指标应明确目标值、数据来源、评价频率和责任部门。指标设置既要覆盖医院运营全过程,又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风险点。指标设计还需兼顾定量与定性评价,既重视财务和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关注制度建设、流程完善和风险防控等软性指标。为适应医院业务发展和管理需求变化,指标体系应设有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机制,保证其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公立医疗机构内控评价体系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在内控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若干突出问题。第一,指标体系不健全,存在指标覆盖面不足、层次不清和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导致内控工作流于形式。第二,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部分指标难以量化或数据采集难度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第三,信息化支撑薄弱。部分医院内控管理仍依赖手工台账或多系统分散管理,缺乏统一的内控信息平台,影响数据共享和动态监控。第四,指标执行与结果应用脱节。评价结果未能充分应用于风险预警、绩效考核和管理改进,内控体系“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较为普遍。第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部分管理人员对内控理念和工具理解不足,缺乏系统培训,影响了体系运行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部分医院对内控评价结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内控管理的长效性和持续改进。
四、公立医疗机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运行效能提升路径
为提升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效能,公立医疗机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优化。第一,完善指标体系设计。根据医院发展目标和业务流程,动态调整和细化指标结构,覆盖所有关键领域和高风险环节。加强定量与定性指标结合,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操作性。第二,强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支撑。建设统一的内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动态采集与自动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风险识别、预警和辅助决策能力。第三,建立指标应用与管理改进闭环。将内控评价结果与绩效管理、风险预警、岗位培训和激励约束等有机结合,推动评价结果真正转化为管理优化和服务提升。第四,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内控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内控管理团队。第五,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在内控建设和管理改进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对未达标环节及时整改和问责,形成持续改进和追责到位的工作格局。此外,应加强医院内部沟通与协作,推动多部门协同参与内控管理,形成全员、全过程的风险防控和合规管理氛围。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不断优化和升级指标体系,保证其与医院发展和外部政策环境相适应。
五、公立医疗机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发展的方向
随着医疗行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加快,公立医疗机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需不断创新发展。未来应加快推动数据驱动和智能化管理,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融入内控管理流程,实现对业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积极推进医院治理与内控管理深度融合,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绩效评价与风险管理一体化平台,提升医院综合治理能力。在指标体系构建上,应注重与行业标准和政策导向对接,动态跟踪国家医疗改革、财务监管、信息安全等新政策,及时调整和完善指标内容。探索开展基于医院业务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的内控创新试点,提升内控体系的前瞻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推动多元评价与外部监督,发挥第三方审计、社会评价和患者反馈等外部力量的作用,提升内控管理的开放性与透明度。
结论
科学构建并不断优化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是公立医疗机构实现高效治理、规范运营和持续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构建原则和运行问题,提出了指标完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激励约束等提升路径。未来应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元参与,推动内控管理与医院治理的深度融合,实现公立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梅.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 2022(06):112-117.
[2] 赵蕾 , 张力 . 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与运行效能提升路径 [J].中国卫生经济 , 2023(05):54-58.
[3] 李伟 , 刘洁 . 智能化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与创新实践 [J].卫生软科学 , 2023(09):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