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形成的策略分析
徐祥云
平山中心小学红岭校区 广东省惠州市 516300
一、引言
数感是个体对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知与灵活把握,是数学思维的隐性基础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自始至终贯穿“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编排,从一年级“生活中的数”到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均试图通过情境设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数感。然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数感培养简化为“数数训练”“计算练习”,学生虽能熟练背诵数的顺序、快速得出计算结果,却难以解释“3/4 在 1 米中表示多长”“为什么购物时要估算总价”,这种“知数而不识数”的现象,本质上是数感培育的缺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数感的培养应“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体验活动,感受数的意义”[2]。基于此,本文立足北师大版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学段教学案例,探索数感形成的有效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思路。
二、北师大版教材教学中数感培养的现状问题
(一)数与生活的联结断裂
北师大版教材虽设计了大量生活情境,如一年级“买铅笔”、三年级“购物”等,但教学中情境常被简化为“解题背景”。教学“元角分”时,教师仅让学生对着教材图片计算“一支笔 3 元 5 角,付 5 元应找多少”,却未让学生实际体验购物过程;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虽展示教材中“一块蛋糕平均分成 4 份”的插图,却未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蛋糕模型,导致学生对“1/4”的理解停留在“数字符号”层面,无法与“把一张纸对折两次后的一份”建立关联 [3]。
这种脱离真实体验的教学,使数感失去生长的土壤。在一次二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课堂观察中,学生能从 1 数到 100,却无法估计教室里书包的数量,多数学生随口说出“500 个”“10 个”等与实际差距极大的答案,反映出对“数量多少”的直观感知能力薄弱。
(二)操作活动缺乏思维深度
北师大版教材重视“做数学”,设计了“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但实践中常沦为形式。教学“20 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让学生按教材要求摆小棒,却不引导思考“为什么把 9 根和 1 根凑成 10”;四年级“小数的性质”教学中,学生虽用正方形纸涂色表示 0.3 和 0.30,但未被追问“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操作仅停留在“动手”层面,未触及“动脑”的思维深度 [4]。
数的多元表征转化不足也制约数感发展。北师大版教材通过“数物对应”“数轴标注”“算式表达”等多种方式呈现数,但教学中教师常孤立使用这些表征。例如教学“负数”时,仅让学生在数轴上标记-2 的位置,却未联系“零下2 度”“电梯地下2 层”等生活场景,学生难以建立负数的直观感受。
(三)问题解决中数感运用不足
北师大版教材的“解决问题”板块蕴含丰富的数感训练契机,但教学中常被转化为“套用公式”的过程。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直接套用“原价 × 折扣 Σ=Σ 现价”计算教材中的“打折问题”,却不引导思考“为什么折扣越低越划算”“如何估算不同折扣的差价”;三年级“乘除法”单元中,学生解决“分苹果”问题时,仅被要求算出“每人分几个”,却未被鼓励思考“不同分法对结果的影响”。
三、北师大版教材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一)联结生活情境,建立数的直观感知
深入挖掘北师大版教材的生活素材,将数的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中。教学一年级“生活中的数”时,可拓展教材“数铅笔”活动,让学生数教室的桌椅、自己的文具,再比较“5 支笔”与“5 张桌子”的数量相同但意义不同;教学三年级“千克与克”时,结合教材“称物品”内容,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1 千克的洗衣粉、1 克的硬币,感受不同质量单位的实际重量,再联系“妈妈买菜”“自己体重”等场景,建立质量单位的直观认知。
(二)深化操作体验,促进数的意义理解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数的本质,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除法”时,在学生按教材要求分小棒后,追问“为什么 12根小棒平均分给 3 人,每人 4 根”“如果每人分 5 根,会出现什么情况”,让操作成为理解“平均分”意义的桥梁;教学五年级“分数除法”时,可延伸教材“折纸”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叠发现“除以 2 相当于乘 1/2 ”,在操作中感知运算规律,而非死记公式 [5]。
加强数的多元表征转化训练。利用北师大版教材的“数线”“图形”等表征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数。教学“小数”时,可设计“0.6 的三重面孔”活动:用 6 个 0.1 元的硬币表示 0.6 元,在正方形纸上涂出 6/10 表示 0.6,在数线上找到 0.6 的位置,通过“实物 - 图形 - 数线”的转化,建立小数的立体认知。
(三)聚焦问题解决,发展数的灵活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运用数感。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估算”时,可拓展教材“ 买文具” 情境,设计“ 带 50 元买一个 28 元的书包和一个 24 元的文具盒,够吗” 的问题,鼓励学生用“28 ≈ 30, 24≈20 ,
30+20=50 ”“ 28+24=52≈50 ”等不同估算方法,感受估算策略的灵活性;教学“百分数”时,结合教材“发芽率”内容,让学生实际种植豆子,计算发芽率并思考“为什么发芽率不会超过100%”,在实践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开展“数感应用”主题活动,延伸教材内容。例如结合三年级“千克与克”设计“校园超市小管家”活动,让学生称量商品、标注价格、计算进货成本;结合六年级“比例”设计“校园平面图绘制”活动,通过测量实际长度、确定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在真实任务中运用数感解决问题,让数感从课本走向生活。
四、结语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感,需教师超越“教数”的表层目标,走向“育感”的深层追求。从一年级的“数物对应”到六年级的“量率对应”,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感素材,将数的学习与生活体验、操作探究、问题解决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 . 数学基本思想 18 讲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吴正宪.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
[4] 张奠宙 , 孔凡哲 . 小学数学研究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5] 王永春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