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一个孩子三个帮

作者

罗晨媚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主要是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建构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的范畴,对想象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激发,都有正向的意义。中班的幼儿相较于小班,更高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热衷于融入到集体活动去,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性游戏。

关键词:建构合作能力;建构游戏;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规则

幼儿喜闻乐见的建构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的范畴,对想象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激发,都有正向的意义。中班的幼儿相较于小班,更高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热衷于融入到集体活动去,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性游戏。

合作的意思就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通过一起努力的方式,做到某一件希望做到的事情。在幼儿层面,他们的合作往往存在于日常、玩耍和学习中,通过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互相商量来达成目标,并且每个幼儿独立也都在其中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由此可以发现,在中班阶段,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分工协作意识是有必要的,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的。所以创造建构区域,便是以为幼儿提供类似机会为目的的。

一、幼儿合作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缺乏合作意识

在户外建构时,经常会看到像轩轩率先搭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坦克,两手拿着管子,嘴里时不时的:“嘭、嘭、嘭”正得意。这样的现象如出一辙,每个幼儿会自觉地选择自己的地盘,都是自己拿积木自己搭,并没有参与到与他人协作或团体中,甚至是零交流状态。不难看出,这种典型的没有合作意识的情况,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

(二)幼儿缺乏合作方法

在幼儿建构时,偶尔也能看到部分的幼儿已经萌生出一些基本的合作意识,但是都是非常自我的需要别人来配合的情况。像依一出手将旁边鑫鑫的小房子给打翻了,伤心的鑫鑫含着泪重新修复属于自己的小房子。看到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会选用圆柱高体当架子,并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太轻容易倒。墨墨说:“我们搭了一座爱倒炮台。”锦儿抱着一个积木问轩轩:“怎样才能不倒?”轩轩忙着搭建,没有理会锦儿的问题,依旧用了四个粗细不同的圆柱木头积木当架子,炮台面用了最大的镂空长方体积木,炮台面实在太重,好不容搭成的炮台摇摇晃晃,最终还是坍塌了。经历沟通无果后,她终止了这次游戏,所谓的互相帮助也就画上了句号。当时间一久云云搭完想搭的,她无聊把浩浩建构给毁了,积木到处都是,浩浩有些不高兴,而小云毁了别人的建筑还很高兴,很开心地笑。不难看出,在合作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沟通能力是这个阶段的他们所需内驱力里的重中之重。

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建构中会发现部分本身具有强烈合作意识的个体。不仅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表现也很突出,还能热心地帮助有需要的幼儿一起建构。在小毅帮助轩轩搭炮台时,小毅拿开了轩轩搭的细圆柱说:“你不对,要用粗圆柱。”小轩却说:“为什么呀?”“用细圆柱,好看。”在选用圆柱体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经常会有因为说错话或做事考虑不周而引发的矛盾。本质上来说,明显可以归类到协同意识薄弱与沟通能力不足里。多表现为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或是向老师控诉的情况,很少看到个体会向其他个体要求帮助情况。

(三)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

在建构中,小初、轩轩和小毅尝试合作搭炮台,从坍塌到成功完成炮台的过程中,独立建构“炮台”的轩轩,需要自己负责这个环节。我们观察到,一种初级的合作现象与需求在小团体中慢慢萌芽,这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合作需求,体现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每一次沟通与协商,最终达到初步的分工与合作。这种初步的合作,基本上解决了炮台搭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与矛盾,利用比对,择优等方式,正确的选择了更粗的圆柱体作为炮台主体结构,从而更顺利的展开炮台的后续搭建过程。小初和小毅分别拿了一块最长的板,两人合作将卡槽相扣完成了帐篷,小初给小毅和轩轩分配运积木任务,甚至内帐篷内部的环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交给了小毅进行优化。小初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了初步的合作行为,合理的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达成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

(四)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

从建构“平衡”这个兴奋点可以看出,幼儿对于相互关联的建筑形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会用不通的积木搭建不同形式的“平衡”从一开始的跷跷板到平衡到小天平再到大天平,幼儿对于合作的成果有较强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如果希望通过孩子本身的固有经验获取与体验来提升他们的协同意识那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合理的构建,成为他们的引路人,才能更好让幼儿在合作意识方面得到提高。

(一)借助材料,引发幼儿合作

在根据课程平衡延生出建造跷跷板找平衡、小天平、大天平等活动中,我们需求独立个体向集体发起求助,对材料进行合作拼搭,自由选择其他独立个体进行沟通,以小集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并且不对个体组成小集体的过程进行干预,让幼儿个体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沟通与合作。

建构中,利用多种不同材料的准备,如木质积木,纸质筒与塑料质管等,以达到希望幼儿个体熟练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建构的目的。并同时希望达成部分个体在遇到困难时,会与擅长不同领域的其他个体产生沟通与互助。从而让合作产生必然性。

(二)借助影像,推动幼儿合作

根据中班幼儿表现欲以及渴求被肯定的身心特征,以相机手机等作为媒介,记录下他们参与活动时的点点滴滴。个体在橱窗,墙上发现教师用以展示的照片中有自己的身影时,便会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与存在感。以点带面的感染集体中的其他个体,以增加个体之间合作行为触发的可能性。

如小初与小毅在搭建”帐篷“时,便有言语的沟通,他们对如何扩大这顶”帐篷“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小初:“一个太少!”小毅:“那就再装几个咯!”小初:“那我再去搬两块。”接着又想到怎么在帐篷地下,又讨论,这回他们邀请了萌萌和子儿帮助他们运送货物。子儿对着小初说:“你们的砖头已到,请收货。”小初开心说道:“好,给你钱。”小初:“小毅,我们给帐篷装修一下吧。”“好!”小毅答应道。最后小初和小毅给帐篷还邀请了好几位小朋友一同来玩。

活动结尾,利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对以照片形式记录的个体作品进行展示,辅以言语夸赞与合作相关的亮点,以此来推动幼儿合作意识。

(三)巧用指导,支持幼儿合作

教师的指导是幼儿在合作中的“顾问”,当幼儿遇到合作问题时,教师能以合适的方式,正确的切入点对幼儿个体进行适当的引导,会让个体领会正确的合作意识,并丰富他们的合作经验。

在建构游戏中,悦悦、腾腾也搭起一个大天平,可是天平总是无法平衡。这时悦悦说:“我们请豆豆来帮忙,她上次搭过的。”腾腾大叫地说:“还是我自己来,你竟捣乱!”腾腾尝试了一会,还是没有成功。悦悦找到豆豆:“豆豆,我们的天平总是往一边倒,你能帮我们弄一下吗?”豆豆放下手中的积木,走过来看了下说:“这边太少了,那边多的不要再放了。”腾腾又皱眉大声说:“你别吵我啦!烦的很!”教师通过正确的示范,参与到了这次小小的矛盾中去,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腾腾明白了悦悦的本意是对他进行帮助,而自己表现出的不耐烦,暴躁等情绪则会对想要帮助他的小伙伴们造成伤害。豆豆拿起一块积木对腾腾说:“你那边不要放了,我放这边。”于是,一言我一句的,最后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了天平的平衡,看到他们眼里满含着成功的喜悦。通观整个操作活动,腾腾是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的,也具有参与其中的活动意愿,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向其他伙伴寻求帮助,同时也并不吝啬向其他伙伴分享喜悦。当然,在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个体间的意见不统一,导致互相间的提议无法一致,一意孤行般不愿意接受其他不同的声音,同时对同伴表达出明确的不满情绪等。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大家分享了活动中的感受,通过自述,自评的方式,描述其他合作个体讲讲孩子们有什么心得,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大家遇到这样的困难的时候会用什么办法解决。这种集百家长解百家短的方式,不但能解决问题,更能让幼儿互相取长补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体会合作的乐趣,为培养合作行为增加精神内驱力。

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拍照,录像等,记录下幼儿合作的过程,和幼儿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活动情况。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复盘行为,幼儿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合作的成功与喜悦,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有效的合作逻辑,切实的提高了合作效率。

三、幼儿自主制定合作规则

再简单的合作,也有合作的底层规则,幼儿双方或多方认可的规则制定下来之后,才能让合作井然有序的展开。作为教师,除了要与幼儿共同制定幼儿们认可,并且清晰明了,图文并茂,易于理解的规则图外,更是这些规则的守护者与裁定者。

过于冗杂的规则会很明显的阻碍幼儿的自由发展,所以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要遵循最大限度的保障幼儿的自由发展,我们通过和幼儿一起探讨,制定了更符合幼儿体质的三做三不做规则,即友好要做,协商要做,分享要做,争抢不做,吵闹不做,无理取闹不做。当我们把活动过程中的有意义与价值的照片附上规则打印出来之后,贴在了活动室里,让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读阅图片及文字,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对遵守规则,表现优秀的幼儿进行公开表扬,也会对一些有瑕疵的规则进行微调与修正,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获得赞美和成功的机会。

建构活动对个体之间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让幼儿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共同合作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也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但不积跬步,又何以至千里,幼儿的合作是依托着漫长的体验发生,个体经验积累,教师长期引导才会越来越成熟的。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多角度甚至多维度的寻求更适宜的情境,更多样的方法,更适合的引导,才能更切实可行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张慧玲、郭霞.在建构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指导策略,科教导刊,2014

[3]徐萍.《幼儿区角活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4]陈霞.幼儿结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研究——以济南市幼儿园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