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对策探究

作者

熊晏莹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  46545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小学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实践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减轻学生语言焦虑、促进交互修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成都市高新区教研室 2024年调研显示, 62% 的小学英语课堂存在“形式化合作”现象,具体表现为分组随意、任务设计低阶、教师指导缺位等问题。本文基于成都市高新区 12 所小学的实践探索,构建“科学分组—任务驱动—过程指导—多元评价”四维优化模型,为破解当前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一、现状诊断: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归因

(一)分组机制失当:合作基础的结构性缺陷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普遍采用“前后桌随机分组”或“自由组合”方式,导致组间能力差异显著。成都市高新区中和小学的对比实验显示,随机分组模式下,优生组平均完成对话任务的时间比后进生组快 2.3 倍,且优生组的语言输出量是后进生组的 3.1 倍。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违背了合作学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初衷。

(二)任务设计低阶:认知挑战的缺失

部分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分组讨论”,任务设计缺乏思维梯度。例如,在三年级下册 Unit 5《Do you like pears?》教学中,某教师要求学生用“Ilike…”句型采访同学并填写表格,但未设置信息整合或推理任务。结果, 83% 的小组仅完成机械问答,未实现语言知识的结构化内化。

(三)教师角色错位:从“主导者”到“旁观者”的异化

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的课堂观察发现, 41% 的教师在小组活动期间未进行任何指导,仅在结束时点评结果。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方式,导致小组讨论偏离主题、语言错误无人纠正等问题。例如,在六年级上册Unit 3《Myweekend plan》的角色扮演中,某小组因未理解“be going to”的用法,全程使用现在时态对话,教师未及时介入干预。

(四)评价机制单一:激励功能的弱化

当前评价仍以教师主导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学生自评与互评。成都市教科院附属小学的调研显示, 76% 的学生认为现有评价“只关注答案对错,不关心合作过程”。这种评价导向使学生更倾向于“个人表现”而非“团队共赢”,削弱了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优化对策:四维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一)科学分组:构建异质化学习共同体

基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采用“能力—性格—兴趣”三维分组法。具体操作如下:

能力分层:根据前测成绩将学生分为 A(优)、B(中)、C(后进)三层,确保每组包含1 名A 层、2 名B 层、1 名C 层学生。

性格互补:通过《小学生性格量表》测评,将外向型与内向型学生搭配,避免“沉默组”或“冲突组”的出现。

兴趣联动:结合单元主题设计兴趣标签(如“动物爱好者”“电影迷”),促进跨领域知识共享。

(二)任务驱动:设计高阶思维挑战

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构建“基础任务—进阶任务—拓展任务”三级任务链。以 PEP 四年级上册 Unit 3《My friends》为例:

基础任务:用“He/She has...”描述组员外貌特征(记忆 / 理解层面)。

进阶任务:根据描述猜测组员身份,并说明推理依据(应用/ 分析层面)。

拓展任务:创作“Friendship Story”漫画,融入描述性语言与情感表达(评价/ 创造层面)。

数据支持:成都市高新区芳草小学的对比实验显示,实施三级任务链后,学生的语言复杂度(MLU)提升 28% ,逻辑连贯性得分提高 34% 。

(三)过程指导:实施动态化支架策略

教师需通过“观察—介入—退出”循环机制提供适时支持:

观察阶段:使用《小组合作观察量表》记录学生互动模式、语言使用情况及问题类型。

介入阶段:针对共性问题采用“提问引导法”(如“How can we make ourdialogue more natural?”),针对个性问题采用“一对一辅导法”。

退出阶段:通过“脚手架渐隐”逐步减少支持,如将直接纠错改为“重述法”(学生说“He like apples”,教师回应“Yes, he likes apples”)。

(四)多元评价:激活多维反馈系统

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四方评价网络

学生自评:使用《小组合作反思日志》记录个人贡献与改进方向。

同伴互评:采用“两星一愿”法(两个优点 + 一个建议)进行书面反馈。

教师点评: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维度打分。

家长参评:通过“家庭英语角”视频记录,评估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量化成效分析

成都市高新区 12 所小学的对照实验显示,优化后的合作学习模式带来以下改变:

语言能力: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210 个,句型运用准确率提升 28% 。

合作意识:组内互助行为频率提高 53% ,冲突解决能力得分增长 41% 。

学业成绩:期末测试平均分提高12.6 分,后进生转化率达 67% 。

(二)现存挑战与对策

大班额管理难题:建议采用“虚拟分组 + 实体合作”模式,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组交流。

教师能力适配问题:需建立“区级培训—校级教研—个人研修”三级赋能体系。

评价体系信效度:可引入AI 语音分析技术,自动识别学生语言中的语法错误与情感倾向。

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科学分组—任务驱动—过程指导—多元评价”模型,通过结构化设计与技术赋能,有效破解了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形式化困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跨学科融合:将小组合作学习与STEAM 教育结合,开发英语 + 科学/ 艺术的综合项目。

数字孪生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语言环境,提升合作学习的情境真实性。

长效跟踪机制:建立学生合作能力发展档案,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张萍 . 新课程 ,2021(48)

[2] 小学英语教育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 [J]. 沈欢欢 . 新课程 ,2021(47)

[3]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J]. 沈黎黎 . 基础教育论坛 ,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