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开展音乐感统训练的实践探索
韦燕玲
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663400
引言
随着特殊教育理论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以及实践探索逐步迈向深入阶段,教育者们变得日益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音乐对人体感官可产生全面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对情绪起到积极的调节效果,这使得音乐成为特殊教育里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感统训练作为一种可提升特殊儿童身体协调性以及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正被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实践当中[1]。在培智学校,怎样把这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有前瞻性且有实践价值的研究命题。
一、当前培智学校开展音乐教学现状
1. 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培智学校音乐教学理念在特殊教育整体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传统教学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将知识技能传授视为核心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培智学生多元发展潜能的挖掘。这种理念未能充分契合特殊教育强调个性化、生活化与功能化的现代教育诉求,难以实现音乐教育在情感激发、认知拓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2. 教材编写存在局限
培智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在编写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教材内容多以简化后的普通音乐课程大纲为蓝本,未能充分考虑培智学生在感知、认知及身体协调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导致教材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匹配。另一方面,教材的更新速度缓慢,无法及时融入当代音乐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兴的音乐形式与元素,限制了学生接触丰富多元音乐文化的渠道。
3. 师资力量亟待强化
培智学校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教师团队普遍规模较小,难以对不同年级、不同障碍程度的学生给予充分的个性化指导。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在教学中难以精准把握培智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难以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此外,教师在跨学科融合教学方面的能力较弱,难以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从而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二、培智学校开展音乐感统训练的实践策略
1. 构建音乐感统训练情境
构建音乐感统训练情境作为培智学校开展音乐感统训练的基础部分,其理论依据是情境可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且饱含情感的体验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感知音乐元素,推动其感统能力发展,情境创设能把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变为直观可感的体验,契合培智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性,还可为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给予综合刺激,提高训练成效 [2]。
可打造专门的音乐感统训练教室,利用色彩丰富的装饰、柔和的灯光以及舒适的座椅等营造出温馨且具艺术气息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感受到音乐氛围,放松身心,为即将开启的训练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可依据不同的音乐主题创设相应情境,比如在进行《森林狂想曲》训练时,播放森林中的自然声音,像鸟鸣、溪流声等,同时在教室摆放一些森林主题的图片、玩偶等道具,让学生仿若置身森林之中,更投入地感受和体验音乐,提升训练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2. 整合音乐感统训练内容
整合音乐感统训练内容是提高训练系统性和针对性的重要策略。其理论基础在于音乐包含着丰富的元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等,而感统训练涉及前庭觉、本体觉、触觉等多个方面,通过将两者有机整合,可以实现音乐元素与感统刺激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全面地促进培智学生的感知觉、运动协调、认知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训练的整体效能。
一方面,可以将音乐基础知识与感统训练动作相结合。例如,在教授音符时值时,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动作来感受不同音符的长短,同时这些动作也对触觉和本体觉进行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另一方面,可以围绕不同的音乐主题设计综合性训练内容,如以《小动物进行曲》为主题,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然后引导他们模仿小动物的走路姿势(如小猫踮脚走、小熊大步走等),在模仿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
3. 丰富音乐训练感统形式
丰富音乐训练感统形式是提升训练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讲,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能够满足培智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避免训练的单调性和枯燥性,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能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感统系统进行刺激和锻炼,促进其各项感统能力的均衡发展,增强训练的全面性和适应性。
一是引入音乐游戏形式,例如“音乐椅子”,在游戏过程中,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围绕椅子行走或跳跃,音乐停止时迅速找椅子坐下,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听觉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也得到锻炼,而且游戏的竞争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二是开展音乐律动训练,教师选取节奏明快、动作感强的音乐,如《拉德茨基进行曲》,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全身律动,包括手臂的摆动、身体的扭动、脚步的移动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同时,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如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唱歌、跳舞,或者在社区的音乐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等,通过这些日常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将音乐感统训练融入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感统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语
培智学校在音乐感统训练方面的实践探索,已经充分展现了这种教育形式的独特价值。它不仅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还在提升他们感知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够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音乐感统训练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朝刚 . 培智学校开展音乐感统训练的实践探索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3(15):47-48.
[2] 李伟. 培智学校以知觉—动作为核心的运动康复模式探索[J]. 学周刊,2023(7):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