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万达开”省际要素流动壁垒的生成机理与制度响应研究
刘江 王静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打造一个真正统一的大市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然而,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愿景并非易事,要素流动的壁垒问题尤为突出。政府已经认识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市场改革。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不仅是对现有经济格局的优化,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积极尝试和重要演进。
二、理论框架与假设
1. 经济一体化理论
经济一体化理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推动省际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多个经济体之间逐步消除贸易壁垒、投资障碍,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紧密相连,其在促进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已被大量经济学研究所证实。
2. 跨区域要素流动机制
跨区域要素流动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市场效率提升重要的推动力。以往研究表明,地域间的行政壁垒、市场准入限制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是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在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通过合作机制与公共政策的创新,各种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已逐渐成为可能。近年来城市群的快速崛起表明,地方政府在市场机制和区域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 壁垒生成机理分析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省际要素流动遭遇多种形式的壁垒,这些壁垒深层次地影响着制度的演进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要素流动的壁垒不仅源自于物理空间的隔离,更溯源于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上的不一致,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进而制约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发现,在政府合作框架下,知识与技术的跨区域流动得以加快,说明了清晰的合作机制对于破除壁垒的重要作用。
三、制度分析、壁垒形成与政策建议
1. 案例概述
万达集团作为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在全球拥有大量的资产。近年来,该集团积极推行资产轻型化战略,逐步转变为轻资产运营模式,其运营效率及财务绩效成为学者和行业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轻资产模式下,万达商业的资产结构优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灵活性。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省际流动壁垒的识别与界定是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要素市场的畅通程度。省际流动壁垒可定义为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产业,或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技术障碍 [1]。现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壁垒在实务操作中表现为行政审批的地域差异、投资门槛的非均等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地区性差异、以及地方标准与规定的不一致性等形式。可以说,省际流动壁垒是在行政区划基础上由各种形式的市场分割行为所构成的复杂现象。
在具体分析省际流动壁垒时,需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揭示壁垒的存在形态和作用机制。对于定量分析,通过引力模型等经济学方法,能够评估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及结构,探究壁垒的影响程度。在定性分析方面,通过深入调研和案例分析,如万达案例,可以实际观察到跨地区要素流动的限制情况及其对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2. 制度响应理论基础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过程中,制度响应是支撑高效市场功能发挥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有力保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中产权保护、合同执行、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建立是关键环节。这些制度安排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激发市场活力和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历史演进与现实情况来看,制度响应不是简单的规划设计出发,而是要通过动态调整、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来不断优化。考虑到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功能,制度响应必须平衡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这意味着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中,中央与地方需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核心制度上实现全方位统筹。
具体而言,要素流通壁垒的消除与市场准入的畅通密不可分,需要从改善法治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完善市场监管框架等多个维度出发。例如,在法治环境的优化方面,应通过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和法律解释,形成清晰、公正、稳定的市场预期,以此推动市场主体的信心增强,共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健康运行。制度响应也要求政府部门在实践中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能够针对新出现的市场现象、矛盾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预判,有效地运用政策工具做出反应。在跨省要素流动中,各地政府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灵活地调整政策导向,针对性地破除制度性障碍,保障要素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因此,制度响应理论基础的建立需要综合历史经验、制度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市场监管机制、政策执行力度,以及减少不合理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可以确保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3.. 经济政策对策分析
面对挑战,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对策对于打破壁垒、激发省际贸易潜力具有关键作用。在政策创新方面,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创造性地设计税收激励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贸易成本,降低流通环节的税负压力,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同时,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地区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对于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对于技术密集型地区,则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政策上,重点扶持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和贸易优势。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赋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对市场规则的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从而为省际贸易提供稳固的法律环境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上述政策对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省际贸易的高效有序流动,而且有利于加速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最终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论
本研究认为,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并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配套,加大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壁垒的治理力度。同时,要激发市场潜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目标 [20]。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达成区域间的公平和效率,确保全方位开放的同时,创造更加均衡和谐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乔榛 ; 刘星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 [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22:11.
[2] 王菲 , 朱虹锟 . 中国省际贸易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J]. 价格月刊 ,2023:11.
[3] 刘志彪 [1], 孔令池 [1]. 从分割走向整合 : 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 [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