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后藏特色城市更新的“疏堵结合”路径探索

作者

陈燕燕

武汉洪房房地产土地估价有限公司

一、城市发展现状与更新逻辑

桑珠孜区近十年呈“三向拓展、老城拥堵”特征,城市向西北南扩张,但扎什伦布寺周边老城存在交通不畅、功能叠加、环境承压等问题。这种“外扩内堵”困境,根源是空间供给与功能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具体体现为:用地结构失衡,老城居住集中而产业配套不足,加剧跨区通勤压力;功能布局混杂,工业用地与居住、商业用地无序交织,影响人居品质;文化价值释放不充分,扎什伦布寺与周边商业、旅游功能联动薄弱,未形成特色体验闭环。对此,桑珠孜区确立“疏堵结合”更新逻辑:“堵”即治理交通痛点、规范空间秩序,通过优化通勤网络、整治乱象区域减少无效流动;“疏”即推进功能疏散、空间赋能,通过产业外迁、老城更新、新兴空间培育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二、空间重构:从“无序扩张”到“有机联动”

空间重构是桑珠孜区更新的核心,通过“交通疏解—功能重组—文化串联”三阶策略实现空间有机更新。交通疏解针对老城街巷瓶颈,实施“毛细血管”改造,拓宽通勤通道、设“潮汐车道”与“步行优先区”,并加密共享单车点、推广电动接驳车打通“最后一公里”,使老城通勤效率提升 40% 以上,减少长距离出行需求。

功能重组采用“内外联动”策略:对内激活老城闲置空间,打造“15 分钟产业生活圈”,将废弃锅炉房改为“社区工坊”引入藏式文创、闲置底商转型“共享创业空间”孵化电商、机关边角地建“微型产业驿站”,以“空间再造 + 产业植入”盘活资源并实现居民就近就业;对外推动工业功能向聂日雄楚松村等外围区域疏散,同时在火车站商圈植入旅游体验中心等设施,促进区域联动。

文化串联为空间重构特色,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创新“文化商业混合用地”模式,在寺旁建“藏文化生活体验街”,底层设唐卡绘制等体验工坊、上层保留非遗工作室与民宿,通过“文化商业连廊”联动寺庙与街区,以“文化为核、商业为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优势,形成后藏特色消费场景。

三、功能升级:从“单一承载”到“多元融合”

通过“产业—住区—公共服务”协同升级,推动桑珠孜区城市功能从单一承载向多元融合转型。产业升级采取“分类疏解 + 特色培育”路径:将仓储、玻璃制造等用地规模较大的工业功能疏解至楚松村等外围产业园,如聂日雄楚松村综合制造产业园承接玻璃制造企业,曲布雄乡洛曲村加工园聚焦青稞深加工;同时在新城培育“生态 + ”“文化 +”等新兴产业,北部高原植物生态园区规划“生态科创谷”,吸引相关科创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闭环。

住区更新聚焦“全龄适配”:为老年人推进适老化改造,完成 1 万户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并配套日间照料中心;为年轻人打造“青春活力社区”,设计可变户型与共享空间;为产业人群在产业园周边建人才公寓,以租金补贴吸引就业。同时通过加装电梯等工程,推动2000 年前老旧小区全面更新。

公共服务升级遵循“普惠均等 + 特色彰显”原则:教育领域建藏文化传承基地与高原生态科普中心,将非遗、生态保护纳入课程;医疗领域新建高原疑难病症诊疗中心,配套藏医专科医院与康养中心,形成特色服务体系;文体领域打造环城步道、藏式体育文化园,实现功能与景观、文化融合,推动公共服务从“有无”向“优劣”转变。

四、治理创新: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协同”

在更新中构建桑珠孜区“多元参与、精细治理”长效机制,为城市更新提供制度保障。治理主体上,创新设立“产居协调委员会”,由街道、社区、企业、居民代表组成,协商产业准入、就业分配等关键事项,其“共建共治”模式有效平衡产业发展与居住品质,如社区工坊运营中,通过委员会制定噪音管控标准,兼顾手工艺品制作与居民生活安宁。

精细管理实施“全要素整合”:编制道路全要素设计导则,推进建筑“第五立面”整治与“多杆合一”改造,规范户外广告与店招;盘活闲置地块、开发地下空间增建停车位,推广共享停车;建立网格化智能回收体系,投放智能回收箱并配套自动化分拣中心与数字化平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 100%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超 90% 。

文化赋能是治理创新特色,环境整治中植入藏式元素,如卡热社区“拆违增绿”后建“口袋文化广场”;再生资源利用中开发藏式文创,设展销中心与博览会,实现“废弃物—文化产品—经济价值”转化。“文化 + 治理”模式既改善物质环境,又增强居民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五、实践启示与展望

桑珠孜区更新实践为民族地区提供多重启示:一是平衡“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转化扎什伦布寺等文化资源为发展优势,避免同质化;二是结合“空间更新”与“民生改善”,通过产业植入、服务配套让居民共享成果;三是统一“短期治理”与“长效发展”,既解决交通拥堵等即时问题,又以制度创新构建可持续机制。城市更新永无止境,桑珠孜区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底线”的实践,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参考文献:

[1] 王明浩,张泉。民族地区城市更新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J]. 城市规划,2020(05):12-18.

[2] 旦增尼玛。后藏地区文化资源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研究——以日喀则市为例 [J]. 西藏研究,2022(03):45-53.

[3] 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藏自治区“十四五”城市更新规划[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