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物理教学转化研究
赵学志
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万州 404120
一、问题提出:科技遗产的教学价值与转化困境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通过古代机械案例理解能量转化”,但实施中存在两大矛盾:1. 认知脱节:学生熟知牛顿定律,却不知榫卯的弹性形变原理(前测仅 12% 学生了解);2. 教学浅表化:教材对“水磨机械”仅作图片展示,未挖掘其能量转化逻辑(李,2024)。研究显示,融入科技遗产的 STEM 项目可使学习动机提升 40% (王,2025)。因此,亟需开发深度转化模型,实现“文物活起来,原理用起来”。
二、教学转化路径设计
(一)榫卯结构:从建筑智慧到力学探究
1. 核心原理转化:物理内核:凸榫凹卯的弹性咬合→接触面应力分布;抗震机制:节点摩擦耗能→动能转化为内能。2.STEM 项目设计——承重极限挑战:任务:用桐木制作燕尾榫模型(尺寸 10cm×5cm, ),测试竖向承重极限并计算理论值。学科融合:物理:测量榫头截面积A,施加压力F 至结构失效,计算破坏压强;数学:建立承重F 与榫头倾角θ 的函数关系(最优
);工程:优化榫头数量(单榫承重 2kgvs 三榫承重 8kg⟩ )。文化解析:对比故宫柱础榫卯(抗震)与现代混凝土结构(抗压)的设计哲学差异。
(二)水磨机械:从农业工具到能量转化模型
1. 核心原理转化:能量流分析:水流重力势能→水轮动能→磨盘内能(摩擦生热) + 声能(噪音)。2.STEM 项目设计——能效优化实验:任务:制作简化水磨模型(高度差
),测量输入 / 输出能量,计算转化效率。学科融合:物理:用流量计测水流质量m,光电门测水轮角速度ω ;技术:用温度传感器记录磨盘温升(计算摩擦内能);工程:优化水轮叶片倾角( 35∘ 时效率达 48% )。文化解析:剖析《天工开物》中“激水转磨,省力十倍”的定量描述(效率约40% 到 50% )。
三、教学实施流程
(一)双循环探究模式,文化溯源→原理探究→设计制作→测试优化→文化反思。
1. 文化溯源阶段(1 课时):
分析应县木塔榫卯抗震案例(历经 7 次地震未倒);解读《王祯农书》水磨插图中的能量传递路径。
2. 设计制作阶段(2 课时):
榫卯组:用CAD 设计榫头倾角,激光切割桐木拼装(安全规范:禁用刀具);水磨组:3D 打印水轮叶片,调节导槽高度控制水流势能。
3. 测试优化阶段(2 课时):
榫卯承重测试:逐级加载砝码至结构失效;水磨能效测量:对比有用功(研磨谷物量)与输入势能。
(二)差异化任务设计
基础层:复现直榫结构(承重 ⩾1kg )或单级水磨(效率 ⩾30% );进阶层:设计减震榫卯(加装阻尼材料)或多级水磨(效率提升至 55% );挑战层:开发抗震建筑模型或水力发电装置(能量二次转化)。
四、实证效果分析
(一)量化数据
在 XX 中学初二年级实施6 周后:科学原理掌握:能量守恒计算正确率实验班达 78%(对照班 43% );榫卯承重理论值误差 ⩽10% 的小组占比 65% (对照班22% )。创新能力表现:实验班提出榫卯创新方案 12 种(如可拆卸隼头),对照
班仅5 种;水磨效率优化提案实验班9 项(如叶片曲面化),对照班3 项。文化认同提升: 92% 实验班学生认同“古人智慧蕴含科学”(前测 35% )。
(二)质性证据
1. 跨学科迁移案例:学生G3 在榫卯报告中分析:“应县木塔的斗拱层如同弹簧振子,地震时通过往复形变耗能,这正是课本讲的阻尼振动原理。”2. 工程思维进阶:水磨组 B 初版效率 32% →发现水流飞溅损失→增加导流罩→效率提升至41% →优化叶片角度→达 48% 。
(三)典型问题归因
1. 原理应用偏差:30% 小组忽略水磨轴承摩擦能耗(约占总输入 15%) );2. 材料局限:桐木榫卯承重低于古建松木(实测强度比0.6:1)。
五、讨论:转化模型的核心价值
(一)破解原理感知障碍
榫卯的“柔性连接”颠覆混凝土“刚性抗震”常识,使学生理解的实践意义。实验班课后访谈显示, 87% 学生认为“耗能抗震比硬抗更科学”。
(二)重构文化传承路径
水磨项目将《天工开物》文字转化为可测量的值,让“省力十倍”从定性描述变为 45% 转化效率的科学验证。学生 S7 感叹:“原来古籍记载经得起物理检验!”
(三)促进低成本实验创新
材料替代成效显著:农村校用竹片替代桐木制榫卯(成本降 80% ),承重达标准值 70% ;用自行车轮毂改装水轮,效率达 40% 。
六、结语
本研究证实:将榫卯结构(力学)与水磨机械(能量)转化为 STEM 项目,通过工程设计驱动原理探究与古籍文献反哺科学验证的双向路径,不仅深化核心素养落地,更培育“以古启今”的创新自信。其成功关键在于:1. 用物理语言解读科技遗产(如将“榫卯柔接”表述为弹性形变耗能);2. 以定量实验验证古籍记载(如测水磨效率验证“省力十倍”);3. 设计分层挑战任务(基础制作→能效优化)。未来可拓展: ① 结合 VR 技术复原古代工坊场景; ② 开发跨校科技遗产 STEM 挑战赛。让中华科技智慧成为物理教育的活水源泉,方能在创新中赓续千年文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2022.
[2] 李文明 . 科技遗产在物理教学中的转化模式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2024(6).
[3] 王祯 . 王祯农书(校注本)[M]. 中华书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