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智能监测与分类识别技术研究
宋晓娜
海西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中心 青海省海西州 817099
1 智能监测技术体系构建
1.1 多模态传感网络融合
智能监测的核心在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传感网络,实现数据的多源互补与时空连续采集。
地面传感层:部署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害虫活动、病原菌扩散及环境参数。例如,托普云农研发的智能虫情测报灯通过光诱、色诱、性诱技术,可精准识别 149 种农林害虫,标准样品识别率超 90% ,并实现虫情数据的自动上传与云端分析。
低空遥感层: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高光谱、激光雷达(LiDAR)等传感器,获取林冠层结构、植被指数及微地形数据。以松材线虫病监测为例,无人机正射影像结合机器视觉算法,可自动识别混交林中变色疫木,判别精度达90% ,较传统人工调查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卫星遥感层:通过高分系列卫星、Landsat 等数据源,提取区域尺度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结合气象数据构建灾害预警模型。例如,利用MODIS 植被指数产品可提前30 天预测美国白蛾爆发风险,预警准确率达 85% 。
1.2 边缘计算与数据传输优化
为解决海量数据实时处理难题,需在传感节点部署边缘计算模块,实现数据的本地预处理与特征提取。例如,华为云推出的林业物联网边缘网关,支持多协议解析与轻量化 AI 模型推理,可将原始数据量压缩 90% ,同时降低云端计算负载。在数据传输方面,5G+LoRa 混合组网技术可兼顾远距离覆盖与低功耗需求,确保偏远林区数据的稳定回传。
2 分类识别技术创新
2.1 深度学习算法迭代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图像识别技术已成为林业害虫分类的主流方法。
模型优化方向:针对小目标害虫识别难题,改进 YOLOv4 模型引入ECA-CBAM 注意力机制,结合 SPP-PANet 特征融合结构,使均值平均精度(mAP)提升至 90.4% ,较原始模型提高 4.2% 。此外,结合八度卷积(OctaveConvolution)的 Xception 模型,在降低 30% 参数量的情况下,仍保持 91.7% 的识别精度。
多模态数据融合:将害虫图像与声学信号(如振翅频率)、化学信息(如信息素浓度)进行跨模态关联分析,可显著提升分类鲁棒性。例如,利用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提取害虫振翅声特征,结合ResNet-50 图像模型,可使天牛幼虫识别准确率从 82% 提升至 94% 。
2.2 AI 大模型赋能
预训练大模型通过迁移学习可快速适配林业场景,降低数据标注成本。例如,百度飞桨(PaddlePaddle)开发的 PestNet 大模型,基于亿级病虫害图像数据训练,支持零样本学习与小样本微调,在仅需 50 张标注样本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新害虫种类的快速识别,准确率达 88% 。此外,大模型还可嵌入专家知识图谱,构建“识别- 诊断- 建议”一体化决策系统。
3 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3.1 病虫害早期预警
病虫害早期预警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核心环节,在技术实现层面,地面传感节点(如智能虫情测报灯、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害虫活动轨迹与环境因子数据;无人机搭载的 LiDAR 系统通过激光脉冲反射原理生成林区三维点云模型,结合多光谱成像技术提取植被指数(NDVI、EVI),精准识别疫木空间分布特征;卫星遥感数据则提供区域尺度的气象信息(温度、湿度、降水)与植被覆盖度变化。以松材线虫病监测为例,系统通过融合无人机 LiDAR 生成的林冠层高度模型(CHM)与历史疫情数据库,利用时空卷积神经网络(ST-CNN)分析疫木扩散趋势,结合气象再分析数据(如ERA5)构建传播风险热力图,可提前30 天预测潜在疫区,预测准确率较高,较传统人工调查效率提升显著。该体系通过多源数据时空对齐与特征融合,突破了单一监测手段的局限性,为精准防治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
3.2 精准施药决策
精准施药决策需实现 " 识别 - 诊断 - 干预 " 全链条智能化,其技术路径包含三个关键层级:首先,通过多光谱成像与深度学习分类模型(如ResNet-50)识别害虫虫态,结合形态学特征库(如翅脉结构、体节比例)区分美国白蛾的卵、幼虫、蛹及成虫阶段;其次,构建害虫生命周期 - 环境因子耦合模型,输入实时温湿度数据与种群密度信息,预测各虫态发育进度与抗药性水平;最后,基于药剂代谢动力学模型,动态匹配药剂种类(如阿维菌素、灭幼脲)与施用参数(浓度、频次、剂型)。以美国白蛾防控为例,系统通过智能监测终端识别幼虫期种群密度后,结合药剂数据库(包含 200 余种农药的 LC50 值与降解半衰期)与林分结构数据(树高、冠幅、郁闭度),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生成差异化施药方案:在幼虫 3 龄前采用低容量喷雾技术施用生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在成虫羽化期部署性信息素诱捕器,减少药剂使用频次。该技术体系使农药利用率提升,非靶标生物影响降低,同时降低防治成本。
3.3 生态修复评估
生态修复评估需建立" 压力- 状态- 响应"(PSR)框架,通过长期监测数据量化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在数据采集层面,构建包含地面样地调查、无人机遥感与卫星观测的多尺度监测网络:地面样地定期测量胸径、树高、枯枝落叶层厚度等结构参数;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与高光谱传感器获取林分垂直结构信息(如叶面积指数、冠层孔隙度);卫星数据(如Landsat、Sentinel-2)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结合气候数据计算净初级生产力(NPP)。以松材线虫病灾后修复评估为例,系统通过对比健康林区与受害林区的 10 年连续监测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病虫害对碳汇功能的影响路径:受害林区年均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源于枯死木分解释放的 CO2 与活立木生长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修复措施实施后,通过补植乡土树种(如栎类、桦木)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碳储量以每年速率恢复,较未修复区域提高。该评估体系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量化依据,推动林业管理从" 灾害应对" 向" 生态服务价值维护" 转型。
结束语
智能监测与分类识别技术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革命性工具。通过多模态传感网络、深度学习算法与 AI 大模型的融合应用,可实现病虫害的早期发现、精准识别与科学决策。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生态系统的完善,智能监测体系将在全球林业资源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林业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马林生 . 有效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防治工作 [J]. 中国林业产业 ,2023, (12): 96-98.
[2] 熊冬平 , 万承永 , 廖欧平 , 欧阳冬萍 , 万文俊 , 龚擎红 , 姚毅 ,饶出林 .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应用分析 [J]. 安徽林业科技 ,2023, 49 (06): 27-30.
[3] 张维军 , 饶宁 , 唐兰英 , 李祥胜 . 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传输 [J]. 自然保护地 , 2023, 3 (03): 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