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傅麟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6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体系中,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责任。然而,如何在思政课程中有效地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涵,探讨其在思政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中不仅要保持其历史深度和文化根基,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新,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实践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本文提出,思政课程应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设计、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及对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的思考,推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最终,传统文化价值观将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激发学生价值追求、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观;思政课程;传承;创新;文化自信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包含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深刻理解。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了实践与检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家文化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不仅是了解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窗口,更是培育文化自信、加强民族认同、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在思政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观,并结合当代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思政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而应当通过切实的教学实践,使其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中得到内化与体现。
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
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影响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观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仁爱”、“礼仪”、“孝道”、“忠诚”、“和谐”等思想精髓。这些文化观念在中国社会中长期起到了规范社会行为、调节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伦理性和人文性,这些特点使得它们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还注重家庭、社会、国家层面的整体利益与和谐。
“仁爱”作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爱人如己,推己及人。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对社会关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如何通过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依然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体现了社会成员间相互尊重的伦理基础,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化的道德追求。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至今依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二、思政课程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承中的作用
思政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承载着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课程的设计和实践中,思政课程不仅仅是传授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平台,更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的关键阵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在思政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政课程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思政课程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思政课程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经典文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价值。其次,思政课程还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问题的结合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贯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将其与“仁爱”精神、“礼仪”文化等传统价值观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文化内涵。再次,思政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理念,进而落实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三、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其内涵的否定或改变,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求我们在继承其核心价值的同时,将其与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创新的过程首先需要理论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需要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论剖析和现代转化。例如,“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之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合理传承和创新,既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方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如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具有生命力,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其次,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创新还需要在教学方法和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例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四、思政课程中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
思政课程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通过整合传统文化的经典资源,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开展生动的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次,思政课程需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思政课程应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现场,如参观历史遗址、参加文化体验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结论
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文化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思政课程中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规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落实。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继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姚冬梅,丁怡杰.高校课程思政的“三引”“三融”“三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5,(03):69-73.
[2]周征宇,廖宗廷,孙捷.推动通专融合的通识课课程思政设计与创新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5,(03):80-83.
[3]郝曦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非通用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02):86-91.DOI:10.16164/j.cnki.22-1062/c.2025.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