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地基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行性分析
陈正泽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核心区及周边平坦地块已基本开发殆尽,新项目只能向郊区、山区或地形复杂的闲置区域延伸,许多新项目不得不选址于地形复杂的区域,通过对原始地形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满足建设用地平整度、高程等要求的工程处理方式。
其中,回填地基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根据回填土性质(如粒径、含水量)、场地条件(如面积、周边环境)及设计要求,常见处理方式可分为机械压实类、置换与加密类、排水固结类和复合地基。强夯法因处理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在回填地基处理中应用极为广泛,可通过调整单击夯能、夯点布置等参数适应不同处理深度和承载力要求。
1 项目地理概况
为配合当地工业区的生产建设,在新规划工业区内建设一座 35kV 变电站。该工业区位于高挖低填的区域,自然条件如下:
当地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发育,区域的低陵山体多呈马鞍状或单个分布。自然山体坡度 25 度~ 45 度,局部较陡,坡度达 60 度。山坡或山顶植被都很发育,很少见到裸露基岩,组成物质多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土层深厚,含水量多而较湿润。
本工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高温多雨、雨量充沛、湿度大、夏季长、热量丰富的特点。四季的主要特点:春季冷暖多变,阳光少,常出现低温阴雨,雨日较多;夏季高温湿热,水气含量大,暴雨集中;秋季天气晴朗,秋高气爽,常有寒露风,偶有台风;冬季低温,雨量稀少,出现低温霜冻。
2 地基强夯方案
变电站场地面积约 2400m2 ,场地西低东高,西边回填最深,约为 22 米,东边回填约 10 米;强夯处理方案:挖除表层植被土,回填料采用 3:7 碎石土,按 5m~7m 进行分层强夯回填。点夯夯击能为 4000kN•m、满夯夯击能为2000kN•m,点夯锤底直径 2.5m 左右,重量不小于 20t,并有通气孔,保证施工中的畅通;点夯结束后,推平场地,进行两序 2000kN• Σm 的满夯。满夯遍数第一序 2 遍,第一序结束后推平场地进行第二序满夯,第二序满夯遍数 1遍。满夯中,夯点相互搭接不小于 1/3 锤底直径。要求夯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180kPa ,Es 不小于 10MPa 。
强夯施工于 2024 年 10 月份完成,并于 10 月底进行了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数据如下图:
试验结果汇总表
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选 6 个检测点地基承载力均大于 180kPa ,变形模量区间为 28.07MPa~39.69MPa⨀ 。
3 项目现状
变电站设备基础于 2024 年 11 月开始施工,2025 年 1 月完工,在 2025 年5 月以前,基础沉降基本是几毫米左右;进入 5 月份,随着雨季的到来,基础沉降逐渐加大并发生倾斜,到 6 月底,沉降已经达到约 260mm ,倾斜度已达到3% ,远大于设备厂家要求倾斜度要求0.3/1000,基础周边地面明显的裂缝、凹陷。现场情况如下图:

4 原因分析
根据规范 1216.3.5 条计算公式 6.3.5-4,

式中:s—地基最终变形量 mm
E0 一土的变形模量( MPa) p0 -相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标准值的基底附加压力(MPa);b —基础宽度( mm α 经验系数,按当地经验取值。缺乏经验时,可按表基础沉降最终沉降量约为 8mm ,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整个场地在完成强夯地基处理后,可以显著减少后续固结沉降量,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变电站周边虽然设置有排水沟,但整个场地的排水系统尚未完善,大雨来临时,外部场地的水通过排水沟倒灌入场地内,导致基础被水浸泡,地基软化,产生明显沉降及倾斜。
另外,根据场地平整后的试验报告中变形模量的数据,可以看出整个场地虽然经过了地基处理,但地基的不均匀性比较明显 , 地基土压缩性能差异大,这也是基础沉降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5 结论
在合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经过合理设计和施工的强夯地基,能够满足作为持力层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具有施工简单、成本较低、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广泛应用,若强夯完成后恰逢雨季,应监测含水率,防止雨水渗透导致地基土含水率上升、承载力下降;同时需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限制综合判断适用性,必要时结合其他方法(如强夯 +CFG 桩)或者强夯后建筑物基础直接采用桩基以弥补其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 DBJ15-31-201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3] JGJ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