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羌族碉楼文化在幼儿园大班建构游戏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李卉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城南幼儿园

引言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羌族碉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幼儿园建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将羌族碉楼文化引入幼儿园大班建构游戏,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建构经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也为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幼儿园大班建构游戏的教育目标与特点

(一)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

建构游戏是一种以操作材料、构建物体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游戏,它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建构游戏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和操作经验。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需要观察、比较、分类各种建构材料,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形状、大小、空间等概念的初步理解。例如,幼儿在使用积木搭建碉楼时,需要考虑积木的形状是否适合搭建墙体,这种操作过程能够促进幼儿对几何形状的认知。同时,建构游戏还能够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将不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以达到预期的建构效果。他们需要规划建构的步骤,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思维过程有助于幼儿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大班幼儿的建构能力与兴趣

大班幼儿的建构能力在中班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各种建构材料,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进行建构。大班幼儿的建构作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堆积和拼接,而是开始尝试搭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物体。例如,大班幼儿在建构碉楼时,能够搭建出碉楼的墙体、门窗和屋顶等基本结构,并且能够考虑碉楼的稳定性。大班幼儿的建构能力还体现在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空间概念进行建构。他们能够根据建构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安排建构空间,使建构作品更加协调和美观。

二、羌族碉楼文化在幼儿园大班建构游戏中的融合策略

(一)建构材料的选择与创新

首先,从材料的质地来看,羌族碉楼多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还能够体现出碉楼的古朴与厚重。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可以选择与之类似的轻质材料,如木质积木、纸砖等,这些材料既安全又易于幼儿操作,同时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羌族碉楼的建筑材料特性。其次,从材料的形状与功能出发,羌族碉楼的墙体通常为方形或圆形,门窗设计独特,屋顶则有平顶和坡顶之分。在建构材料的选择上,可以设计出与之对应的几何形状模块,如方形积木用于搭建墙体,三角形积木用于搭建屋顶,圆形积木用于模拟碉楼的圆形结构等。此外,还可以创新性地引入一些具有文化符号的材料,如带有羌族图案的纸板、雕刻有羌族图腾的木质片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够丰富建构游戏的内容,还能让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羌族碉楼的文化内涵。

(二)建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羌族碉楼文化在幼儿园大班建构游戏中得以有效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在设计建构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将羌族碉楼文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活动目标和内容中。首先,活动目标的设定应明确且具有层次性。从认知目标来看,幼儿需要了解羌族碉楼的基本结构和文化背景;从技能目标来看,幼儿需要掌握使用建构材料搭建碉楼的基本方法;从情感目标来看,幼儿需要在建构过程中体验到羌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在建构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羌族碉楼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充满羌族文化氛围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碉楼的结构特点,如墙体的厚度、门窗的位置、屋顶的形状等,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特点。在建构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建构材料,并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搭建。教师可以在幼儿建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但应避免过多干预幼儿的建构过程,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此外,建构活动的实施还应注重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共同完成一个羌族碉楼的建构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幼儿需要相互协商、分工合作,这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在建构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让幼儿介绍自己小组建构的碉楼的特点和创意,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种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羌族碉楼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结论

羌族碉楼文化在幼儿园大班建构游戏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通过深入探讨羌族碉楼文化的教育价值、大班幼儿的建构能力与兴趣以及融合策略,为幼儿园建构游戏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路。研究发现,羌族碉楼文化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建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在认知、社会性与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建构材料的选择与创新上,通过结合天然材料与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文化符号与互动性的建构模块,为幼儿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建构体验。在建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与作品分享等策略,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建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焦虎三 . 羌族的碉楼文化 [J]. 上海房地 ,2013,(05):58.

[2] 焦虎三 . 羌族碉楼文化的传承 [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2-18(B02).

[3] 彭陟焱 , 周毓华 . 羌族碉楼建筑文化初探 [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98,(Z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