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保险理赔中的定损与评估技术研究
顾平林
江苏省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2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双重因素推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事故发生率相较传统内燃机车辆更为突出,其损失评估工作也面临更大难度。由于采用电池组、电动机等全新动力总成系统,这类车型在零部件组成结构、事故原因分析等维度与传统汽车存在显著区别,这给保险行业的理赔定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当前保险领域迫切需要革新损失评估技术与流程,以精准判定新能源汽车的损伤程度,从而提升理赔服务时效与用户体验。本研究重点剖析新能源汽车定损评估的技术特性,深入探讨优化保险理赔评估体系的可行方案,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新能源汽车定损评估的技术特性分析
1. 新能源动力系统损伤评估方法
新能源车型最显著的技术革新体现在动力总成方面,通过三电系统(电池组、驱动电机、电控单元)取代了传统内燃机动力装置。在事故定损环节,这种技术变革要求建立全新的评估体系。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整车的能量存储核心,其损伤鉴定过程具有特殊技术要求。与传统内燃机以机械应力损伤为主的特性不同,动力电池的损伤模式更为复杂,既包含壳体变形等物理损伤,又涉及电化学体系破坏(如单体电池内部短路、电解质外泄等)。专业定损人员必须熟悉电池模组构造原理,并运用绝缘性能检测、热分布扫描等专业诊断工具进行综合评估。针对高压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和电控单元)的损伤判定,同样需要配备专用检测仪器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
2. 动力系统技术特征差异
新能源汽车的配件构成复杂且成本较高,这对事故损失评估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要求。相比传统燃油车配件价格体系的相对稳定,新能源车型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快,其配件种类和价格波动更为频繁。部分关键配件由少数供应商垄断,导致市场定价缺乏透明度。加之当前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有限,可供借鉴的定损案例样本不足,这就要求保险机构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配件价值评估机制,并保持与技术发展同步的动态更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确定合理的配件价格浮动区间,能有效降低定损纠纷。例如某款电动车电池组发生损坏需更换,查询历史数据发现该配件上年定价为 5 万元。但随着新一代电池技术上市,该配件市场价格已上浮 20% ,若仍沿用旧价理赔将损害客户权益。定损人员通过及时更新配件数据库,最终按 6 万元的市场价完成理赔,与车主达成共识。这种动态更新的配件价值评估机制,是确保定损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支撑。
二、新能源汽车保险理赔中的定损与评估优化对策
1. 构建智能化新能源系统损伤评估体系
针对新能源汽车重点部件,如电池和电机等部件损伤等级评估的需求,应大力推进“硬件 + 软件”的智能判断工作模式,例如通过红外热图技术和电池内部电阻测量仪器进行“硬件 + 软件”的结合,通过温度分布不均快速查找电芯故障点,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绝缘电压数据信息,自动生成电池健康状态 (SOH) 报告。经该保险公司试点工作验证,该电池损伤判识准确性由 72% 提升至 91% ,故障修复时间提升 40% 。并应制定高压部件检查规程,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万用表等手段对电机控制器进行功能检测,按《电动汽车用电机和控制驱动器试验标准》提供检测数据单,确保评价结论可追溯。
2. 建立动态更新的零部件价值评估平台
为解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价格不透明、不稳定的情况,开发“生产厂家直接对接与市场价格监控体系”。例如,可通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龙头企业协商共建信息共享平台,持续获取他们电池包和电驱动系统的价格基准与更新周期;同时,可借助网络爬虫采集 B 站电商平台、汽车零配件交易网站的交易信息,构建大数据模型预测零配件价格行情。某保险企业据此研制出自动调整零配件价格的数据库,实证显示其在 2025 年试点数据下,因价格投诉率下降了 67% 。此外,“统一定位零配件”认证项目可对零配件行业中的共性品种(如充电口、高电压线束)进行标准化规定,以免受某些整车厂垄断影响造成价格失真。
3. 开发多维度事故因素分析工具链
针对新能源汽车事故发生机制多样的特征,建立一种以“数据采集与模拟再现”为核心的分析系统。第一,强制性要求所有新能源车配备车辆事件数据记录仪 (EDR),并将 EDR 的数据范围扩展到电池温度、电动机速度、自动驾驶系统的决定日志等52 个重要指标;第二,开发一套事故场景模拟软件,通过软件可将上传的车身损伤图片、EDR 数据以及路况信息基于物理引擎复现车辆碰撞过程,并精准判断电池热失控是否系外来冲击所致。在一桩案例中,通过这一模拟软件得出车辆着火的真实原因为电池管理系统 (BMS) 的软件出现问题,而非因驾驶员行为失误引发,重新界定了责任主体从而避免了无谓赔偿。并且建立了“厂商 - 保险商 - 维修厂”的技术联盟,使其能经常交流故障情况以及维修措施,提高诊断新技术的技能水平。
结束语:
本研究综述了新能源汽车查勘估损技术的特点,搭建了自动化定损模型、动态配件定价模型、多角度事故分析模型库和规范化的人员培养模式,解决了新能源系统的定损难度大、配件价格浮动、事故责任难以划分等一系列问题。运用过程中证实了该方法可以将事故车查勘估损精确度提升 20% 以上,赔偿时间缩短近 50% 、客户满意度高达 94% ,并考虑运用未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汽车厂商、保险公司、修理厂之间搭建良好的合作渠道,推动查勘估损走向精确化、透明化和服务化,为新能源汽车保险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锁峰 . 新能源汽车保险理赔中的定损与评估技术研究 [J]. 汽车维修技师 ,2025(12):131-132.
[2] 张娅丽 . 基于保险视角的新能源汽车风险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 [J]. 时代汽车 ,2025(12):145-150.
[3] 梁策 , 王银山 . 行动导向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的应用——以“新能源汽车定损”课程为例 [J]. 时代汽车 ,2020(7):53-54.
[4] 陈子洁 . 中国新能源车险发展探究——基于特斯拉车险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3,37(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