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烟台海防遗址与旅游资源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刘晓梅

烟台职业学院 264670

一、海防文化遗产价值解析与保护现状评估

(一)烟台海防遗产的多维价值体系

海洋文化遗产展示了沿海人民认识、探索和利用海洋的历史过程,蕴含浓厚的当地传统生活气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1]烟台作为近代中国海防架构的关键节点,其海防遗产体系被证实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从历史价值维度看,烟台海防遗址完整呈现出明清至近代中国海防体系的发展轨迹。以蓬莱水城为例,该遗址身为现存相当完好的古代水军基地遗存,其营建规制与防御体系被确认为明代海防工程的典型范例,从军事价值维度看,烟台山炮台群作为清末北洋海防的紧要设施,其采用的中西融合筑造技艺被认定为军事建筑史的重要研究对象。从文化价值角度看,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被明确为国防教育体系的核心媒介。

(二)烟台海防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

当前烟台海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海洋旅游目的地对自身优势利用不够、创新能力不足 [2]。实地调研后发现以下问题:烟台海防遗址的保护力度的均衡性欠佳,像蓬莱水城等这些国家级文保单位的保护情况较好,但部分像西炮台的未定级遗址,缺少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遗址文物的陈列与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展示方法多数依旧以静态展板为主,缺乏现代化的视听手段。管理体制有缺陷,各遗址点分别归属文物、旅游、住建等多个部门管理,欠缺统一协调的机制。考古研究、文物修复、智能检测等这类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在文物质检与保养、数字化技术应用这些领域人才缺口显著。因此烟台海防遗产面临保护与传承的双重困境,亟需寻找解决办法。

二、基于遗产廊道理论的海防遗址空间整合路径研究

(一)烟台海防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廊道构建基础

烟台海防遗址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线性特征,这为遗产廊道建设提供了天然基础。国内学者一般均沿着文化遗产要素调查—廊道范围划定—廊道价值评价—廊道体系构建—廊道目标实施的路径进行。[3] 近些年,廊道建设在文化传承及旅游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还是颇为称道的。旅游廊道作为一种线型游憩空间,涉及多种旅游元素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是一种可以产生经济功能、休闲功能、交通功能等叠加效应的新型旅游目的地。[4] 对烟台境内 54 处主要海防遗址进行的核密度估计分析与缓冲带分析表明,遗址点位主要沿海岸带呈条带状聚集,形成三个显著的核心集聚区:蓬莱区(以蓬莱水城为核心)、芝罘区(以烟台山炮台群为核心)和莱山区(以东炮台为核心)。进一步的空间可达性分析表明,各遗址点之间的实际交通连接度较差,存在明显的“孤岛效应”。此种空间构型既映射了历史上海防体系的战略部署逻辑,也为当代遗产廊道网络的空间整合提供了关键依据。

(二)烟台海防遗址的物理空间整合策略

基于遗产廊道理论与前期对烟台海防遗址的规划建设基础,现对其物理空间提出以下整合策略,使其更好地与旅游资源融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互荣共进。搭建三级绿道体系,一级生态廊道被界定为滨海景观主轴,用以把三大核心功能区衔接起来;二级生态廊道起到区域连接功能,做到各分区内部遗址节点的系统性相连;三级生态廊道作为遗址本体里面的导览路径网络。开通主打海防主题的旅游交通专线,规划三条环形的公交线路,配备双语说明系统,达成各遗址点之间的无阻碍衔接。同步把交通接驳设施完善好,在核心遗址区周边规划建设 12 处生态化停车设施及 8 个综合换乘枢纽。按照可行性研究测定,该综合交通体系开展实施后,遗址各节点间的平均通行所需时间可由现状 90分钟降至 40 分钟,空间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堵塞及安全事故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建议为关键空间节点增设标准化视觉标识体系,囊括海防文化主题的引导标识、阐释展板及景观建筑体,进而构建起连贯的空间认知引导序列。

(三)烟台海防遗址的数字空间整合方案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正在引发文化产业和事业的深刻变革 , 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强劲动力。[5] 烟台海防遗址结合实际情形,需构建“虚实结合”的海防遗产数字廊道,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无人机航拍技术,对重点遗址开展高精度数字化的数据收集,创建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数据库,开发聚焦海防遗产的数字孪生平台,把GIS 空间数据、文物档案数据、游客流量数据进行融合,实现遗址监测、展示及管理的智能转变,此平台集成了三项核心功能模块:保护监测模块,然后构建线上虚拟体验体系,依靠微信小程序等移动终端载体,呈现遗址数字漫游、历史场景再现、互动游戏等多样化的功能体验。目前在我国东莞、广州等地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策划推出的高水平展览,从展厅到营房、炮台等遗址,实现了全方位的数字化。数智赋能海防遗址活化路径的创新发展之路,不仅保护了遗址文化本体,更让其以崭新姿态活在社会生活当下。

三、烟台海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模式的价值实效

(一)烟台海防遗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海洋是烟台独特而最具魅力的文化记忆符号,承载着过去的辉煌,塑造着未来的璀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强调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在建构并强化国民“国家认同感”理念指导下,“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以“教育 + 旅游”模式指引研学旅行发展,引导国民增强历史、民族认同感。[6]烟台海防遗址凝聚着深厚的地域民俗、海洋经济与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传承和发展好烟台海洋文化,促进海防遗址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对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意义重大。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海防遗址保护方式与传承模式的探索,更是为烟台海防遗产的守护带来了实际成效。

(二)烟台海防遗址活化路径的创新价值

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7] 海防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要运用创新思维,就内容层面而言,搭建主题化的叙事体系,把时序推进作为组织逻辑,把分散分布的遗产节点整合成有机序列,塑造“古代海防—近代海防—现代海防”的完整叙事架构。在体验维度范畴,实施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在蓬莱水城重现金代水军操练场景,在烟台山炮台设置 AR 互动体验区域等。从技术的维度看,构建智慧管理平台,归并预约系统、电子导览、客流监测等功能,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创制海防主题文创产品,延伸产业分支,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切实转化。从人文性角度看,海防遗址的廊道化建设也为当地居民及游客提供了一个有温度、有智慧、可交互的旅游学习平台,提升了参观游览的趣味性,为打造烟台高水平旅游聚集区奠定坚实基础。总体而言,该模式不仅对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维护提供保障,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体验品质,为同类型遗产地的活化实践提供了参考样板。

(三)烟台海防遗产廊道建设的实践价值

建设遗产廊道是保护大量珍贵的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和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 , 也是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的需要。[8] 基于“历史层积—空间叙事—体验活化”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提出借助遗产廊道理论整合烟台海防文物的创新途径,此路径不仅解决了当下保护利用中空间碎片化与叙事单一的矛盾,进而通过推行“主题化叙事链、场景化体验环、数字化赋能网”三位一体模式,达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互进,为沿海城市海防文化遗产的长久演进提供了一套系统化解决方案。加强海防文化遗产廊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海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对于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更有助于转变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式,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民族凝聚力与国防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李淑娟 , 李丽娟 , 隋玉正 . 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及保护开发研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43(04):98-106.

[2] 丁冬冬,李飞雪,徐朗,等 . 中国滨海旅游生态创新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海洋环境科学,2020(2) :268-276.

[3] 汪永臻 , 曾刚 . 空间视角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以甘肃段为例 [J]. 世界地理研究 ,2022,31(04):862-871.

[4] 李龙,杨效忠 . 旅游廊道扶贫:大别山旅游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27(5):29-33.

[5] 顾建亮 .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OL].价格理论与实践 ,1-6[2025-08-08].https://doi.org/10.19851/j.cnki.CN11-1010/F.2025.06.161.

[6] 王新越 , 梁瑞 . 我国海防文旅驿势圈网络关注度演变与空间分异 [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42(01):113-118.

[7] 人民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DB/OL].[2023-05-0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83.

[8] 李伟 , 俞孔坚 , 李迪华 .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J].城市问题 ,2004,(1):28-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