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歌乐山麓磨漆华

作者

王佳颖

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 400030

重庆,这片被群山与雾霭滋养的土地,自古便是漆艺生长的沃土。《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地盛产丹、漆”,广汉古墓出土的漆器铭文印证着重庆漆艺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三千年漆脉绵延不息,终在 20 世纪淬炼出与北京雕漆、扬州点螺、福州脱胎、平遥推光并称的中国漆器瑰宝 ①

巍巍歌乐山下,沙坪坝是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传薪者与近现代漆器和漆画艺术发展的奠基人沈福文开创技艺体系的地方。通过沙坪坝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与传承人的不断努力, 2010 年,漆器髹饰技艺已成为沙坪坝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重庆教育、文化大区,沙坪坝依托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以磁器口古镇为窗口,大力推动非遗宣传展示和交流展销。通过教育渗透、产业活化、跨界协同等方式,使得漆器髹饰技艺的公众认知大大提升,更多的传承人在这里得到交流展示的机会和空间。沙坪坝成为重庆漆艺传承发展的重要之地。

一、千载技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髹饰奇珍

重庆漆艺的辉煌,深植于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淬炼。气候与物产的完美契合,使此地成为漆树生长的天堂——亚热带季风带来的湿润空气,让大漆得以自然干燥,为髹饰技艺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生态根基 ① 而技艺体系的成熟,更是一部融合智慧的史诗:

胎骨百变,匠心筑基:从木胎、竹编胎到夏布脱胎,重庆漆艺工匠以“胎为体,漆为魂”的理念塑形。脱胎漆器轻盈坚韧,技法尤为精妙,沈福文创作的《太阳盘》与赠予西哈努克亲王的《鲤鱼盘》,皆为此中典范 ① 。

装饰绝技,独步天下:20 世纪中叶,以沈福文为首的川美大家汇聚沙坪坝,复兴失传技法并开创新境:

研磨彩绘(重庆漆艺核心特色):通过层层罩漆、反复研磨,显色如霞,层次深邃,营造独特艺术意境;

蛋壳镶嵌:以蛋壳替代传统白色,破解颜料易黄难题,形成独特冰纹肌理美感;

金银粉分光:金银箔粉撒布髹涂漆面,形成璀璨闪烁的光泽,对手感与经验要求极高。

擦漆工艺:通过反复揉擦,使生漆“入木三分”,深入器物肌理。

重庆漆艺包含了 471 种技法、216 道工序,此外还需精准掌控漆性“三度”(温度、湿度、干度),方得一件“百计千工”的杰作 ① 。

二、薪火相传:沙坪坝奇秀大漆的守正创新之路

1956 年四川美术学院试验工厂(重庆美术漆器厂前身)成立,沈福文、陈思碧、刘淑珍等大师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馆收藏,并作为国礼赠外。然至 20 世纪末,由于化学漆冲击与产业转型使传统漆艺坠入寒冬,重庆漆器厂逐步停业,2006 年重庆从事漆艺的不足10 人。

绝境中,沙坪坝漆器髹饰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奇志带着她的“奇秀”梦顽强地寻求转变与发展。

从苦难中淬炼技艺:18 岁进入重庆漆器厂的陈奇志,不顾生漆过敏,伤口溃烂仍浸水打磨,十四年苦修终成技艺骨干。漆器厂倒闭,她辗转打工维生,却从未放弃传承漆艺火种。目睹了工业化进程给传统手工业带来的冲击,切身体会到时代变革那不可阻挡的巨力,也是这段经历让她对今后的传承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也为后来的“奇秀”奠定了基础。

以创新破解传承困局:秉持着对传统工艺的执着,陈奇志在2009 年创立重庆奇秀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扎根沙坪坝歌乐山。公司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传承创新”的发展理念。在“化学漆养艺”的生存策略之下,积极探索大漆工艺革新,她独创“浅纹厚漆”技术,在保证传统韵味基础上缩短制作周期,提升竞争力。

陈奇志从艺 30 余年,一直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作品在全国屡获殊荣 ② ,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并代表重庆漆器远赴德国进行文化交流。

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奇秀”开始了新的尝试。不论是与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合作校办工厂给学生实训,还是与家电集团、线上平台跨界合作,都是激流勇进的大胆尝试,致力于让年轻人感受到这门手艺的魅力。与此同时,“奇秀”继续研发大漆新工艺,希望把制作周期再缩短,让更多人能用得起、用得好。

“但不管怎么创新,传统的精髓不能丢。”陈奇志说,“就像老话说的‘百里千刀一斤漆’,这份专注和执着永远是漆艺最宝贵的财富。”

三、漆艺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

面对漆艺传承和发展 “漆疮难忍、周期漫长、市场萎缩”三重困境,重庆漆艺传承人们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多元化路径开辟活态传承新局:

教育扎根,注入青春力量:沈福文家族传人、漆器髹饰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香维在歌乐山工作室收徒授课,确立“热爱为先、耐住寂寞”的师训 ③ ,帮助更多爱好者走进漆艺世界。陈奇志受聘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以“手传心授”的形式将漆器髹饰技艺带入高校课堂,带领学生参与 2025 年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漆艺赛项,推动“非遗进校园”及“非遗 + 现代设计”融合 ④ 。

产品转型,走进当代生活:第六代传承人陈芷月开发漆器首饰、茶具等实用品,通过自媒体交易平台拓宽销路,让“昔日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⑦ 。城口“山神漆器”则借《巫山神女峰》等国礼影响力,构建“漆树种植 - 加工 -艺术品销售”产业链,带动千户农户增收,年产值超千万 ⑤⑥ 。

跨界融合,激活文化基因: ⟨⟨2025 年非遗晚会》上,沙坪坝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奇志携《梅竹迎春》《玉兰瓶》《鲤鱼盘》《仿古铜香炉》等5 件作品,代表重庆漆器髹饰技艺登上央视舞台。奇秀公司通过联名设计,使昂贵的漆器从藏品转变为日用品,真正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结语:磨显时光,漆心不灭

从商周古墓中的朱漆痕迹,到今日歌乐山工作室里的犀皮光晕,重庆漆器髹饰技艺承载的不仅是巴渝匠心的温度,更是中华文明对“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深刻诠释。奇秀大漆等企业的探索证明:唯有将文化基因植入当代生活,非遗才能真正“活”下去。当年轻学徒在工作室砂磨胎体,当漆艺纹样闪烁于日常器用,这门曾闪耀世界的古老技艺,终将在新时代的“磨显”中绽放更加温润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 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志[Z].2022.

[2] 华龙网 . 沙区脱胎漆器:做工精细,造型独特 [EB/OL].2018.

[3] 沙坪坝微政务 . 漆器絕藝匠人胡香維的 35 年坚守 [EB/OL].2018.

[4] 重庆艺术设计学院. 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漆艺项目赛报[Z].2025.

[5] 罗芸. 城口“土漆”成“国礼”[N]. 重庆日报,2021.

[6] 刘雨馨. 城口漆艺——大巴山深处的工艺瑰宝[N]. 重庆日报,2024.

[7] 吴燕霞. 重庆漆器:昔日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N]. 新华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