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左鑫鑫

江苏省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往往面临与生活脱节的困境。余姚市凤山实验幼儿园曾遇到的“全园签到难题”便是典型案例——当幼儿尝试记录出勤人数时,因缺乏将生活场景与数学思维关联的经验而屡屡出错。这一现象揭示了幼儿数学教育中“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之间的断层。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3-6 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征,必须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数学经验。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实践案例,探索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实现“生活场景数学化,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教育目标。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构建数学认知桥梁

生活化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具体场景,为其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其融入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领幼儿在真实的背景下找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它。

以“超市购物”主题活动为例,教师要将课堂创设成超市商店的场景,摆放真实的货柜、价签、购物筐等物品。在备课阶段教师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分类摆放商品,可以分为玩具类、食品类、学习用品类,从而学习集合和分类等概念。在定价环节,孩子亲手贴标签认识数字、明白数的意义,随后在购物中,如“如果我要买三块糖,要花掉六块钱,那么我付十块钱,会找回多少钱?”等一系列情境,可以用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鼓励孩子用数学用语表示自己的选择,如“我有五块钱,我已经花了两块钱买了一包饼干,我还可以花三块钱买一盒酸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去形成抽象思考能力,让经验实现数学化。

二、实施游戏化教学,激发问题解决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将数学解题的思想知识贯穿在玩的过程中是有效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一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能力制定不同的游戏题目,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思想、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整合“图形寻宝”与“搭围栏”活动,可以形成三阶的升级型游戏活动。初阶是“图形分类”,教师在园中的户外活动场所藏起不同形状的物品,让孩子去寻找并按形状分类摆放;中阶是“模式建构”,如内江市第一幼儿园进行的“红绿灯倒计时”游戏活动,孩子们按红色信号灯亮灯的次数数出数字,理解数字、序号和间距;高阶是“材质转化”,如“给小动物搭围栏”,提供多种形状、颜色的积木块,孩子的目标是搭一串符合一定要求的积木。当孩子皓皓提出“黄色和橙色的积木不够”的困惑之后,老师运用“无意打翻积木的方式”启发他发现了“只要颜色的规律一致,摆放的顺序可以不一样”的新想法,实现了从“建立模式”到“比较调整模式”的思维跨越。同时,老师以“挑战升级表”记录孩子策略的发展过程,例如从单一色彩的排布,发展到色彩、方位相结合排布的过程。

三、构建家园协同机制,拓展数学实践空间

家庭是幼儿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而家校合作能够实现教育的强强联合,将对数学问题的处理能力应用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之中。而老师则可以编制“家庭数学作业卡”,引导家长在生活中以学习为杠杆,撬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形成“家庭生活—学校分享”的教学模式。

比如“书架整理”活动,教师在校园内先上了一节关于书的分类的课,教小朋友进行基本的分类方法;随后制作家务清单卡片,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对家里各类型的书籍数量进行清查与统计。例如小朋友在家人的帮助下写上了:“故事书 10 本,科普书 8 本,卡通书 6 本”,然后再用加减运算算出每一种书的所占比率(故事书占比 41.7% ,科普书占比 33.3% ,卡通书占比 25% ),使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分数与百分比的真正含义。幼儿回到课堂上后,教师组织了一次“图书比率发布”活动,让幼儿的家长汇报数据并讲述算法,同时为了发挥该活动的作用,教师需向家长派发一份观察表格,这样可以帮助家长明白小朋友的真实操作,把握如“怎样建立分类标准”“怎样弥补错数”等重要环节的内容,使家庭的参与具有一定的教育目标与导向作用。

四、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链是引导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教师可根据生活场景设计“真实需求—认知冲突—多元解决”的三阶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其数学思维的连贯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零食分配”活动中,教师首先创设真实需求情境:“3 个小朋友分9 包零食,怎样分才公平?”让幼儿自主尝试分配方法;当幼儿提出“每人3 包正好分完”的方案后,教师引入认知冲突问题:“如果有 11 包零食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 2 包后还剩 5 包怎么办?”引发幼儿的认知矛盾;最后鼓励幼儿提出多元解决方案,如“剩下的零食明天分”“每人再增加1 包,剩下的留到下次”或“请老师一起分”等。教师通过记录幼儿的解释理由,分析其思维特点:有的幼儿通过“一一对应”确保公平,体现守恒概念;有的幼儿运用“点数”确认数量,展现计数能力。这种基于生活需求的问题链设计,能有效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基于幼儿生活经验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本质上是构建“生活—认知—应用”的完整教育链。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幼儿能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游戏化教学为幼儿提供了愉悦的思维探索途径;家园协同拓展了数学实践的空间维度;递进式问题链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发展;表现性评价则确保了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 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 [M].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曹一鸣.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 史宏峰 .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研究 [D]. 内蒙古 :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