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汉语言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作者

刘丽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文化馆 吉林通榆 137200

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族风情、道德伦理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连续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若能将其与汉语和中国文学研究相结合,势必能打破传统文化发展的局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一、汉语言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和自然美,需要通过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得以体现,二者在审美价值上存在明显的共通性与交融性。

另外,汉语所使用的词汇和语法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信息,不断影响着汉语言文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二者在语言形式上存在明显的依存性。

二、在汉语言文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丰富专业内涵

汉语言文学中包含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若能在汉语言文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这些元素的内涵与价值,必将对古代诗词歌赋、经典文学著作、民间传说、现代汉语文化等实现内涵丰富,保证汉语言文学能够深入到文化、哲学等多个层面。

(二)推动文化创新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汉语言文学目前已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巧妙融合,因此,借助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能够以更具现代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演绎,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

(三)强化民族精神

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汉语言文学,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生动故事和鲜明人物形象,能够使人们全方位的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使社会大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强烈归属感,由此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民族精神强化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1]。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拓宽基于汉语言文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渠道

1. 强化线上传播

文化馆应站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网络。

一方面,尽快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与汉语言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或视频,同时,还应在官方平台上定期发布传统文化活动预告等信息,根据用户的评论和点击量分析,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好程度,通过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尽可能从多方面展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在互联网全平台的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文化馆可与目前常见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深度合作,邀请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厚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在该平台上开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课程,面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开展线上授课,以保证社会大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和兴趣偏好,选择与其自身发展需求更契合的文化领域进行学习,以便于全社会均能通过该渠道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魅力,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

2. 举办线下活动

文化馆应积极发挥其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拉近社会大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加强社会大众的文化认知[2]。

比如,文化馆可结合当地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馆内展览活动中,引入以全息投影为主的现代化科技手段,营造更具真实感的参观环境,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优秀汉语言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特色,同时,定期举办书法绘画展览和民俗文化展览,邀请民间手工艺创作者或专业学者参与到展览讲解过程中,必要时还可据此举办传统手工艺制作实践活动或民俗文化表演,保证,社会大众能够从多个视角,深度挖掘汉语言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多次接触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二)为高校精准推送教育资源

一是要尽快开展与相关高校的合作。文化馆可以邀请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参与到文化馆的日常活动策划等工作中来,学生能够在文化资源整理与研究过程中,尽早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对未来自身发展规划进行合理调整,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才优势和教学优势,帮助文化馆进行基于汉语言文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项目策划,文化馆可根据高校专业人才的意见来调整现有运营方式,促进自身工作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二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与互换。文化馆可根据高校针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需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为专业教师推送课程资源,保证课程资源能够涵盖文学鉴赏、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将其在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共享给高校专业教师,保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始终契合行业发展需要和时代变化特征。另外,文化馆还可深度分析高校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成果反馈信息,由此判断当前专业人才的兴趣偏好和市场热点变动情况,及时推出更符合高校师生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学习内容。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要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更多领域当中,文化馆应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保证融合效果能够辐射到更多领域和群体中去,文化馆应先开展市场调研,通过在公众平台上发布线上问卷,或在线下实践活动中采访社会大众的方式,广泛收集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等群体的意见或建议,大力推广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 [3]。

具体来说,可以将中华优秀产业融入到当地旅游业中,利用现有历史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创设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本地参观,带给游客身临其境之感,在丰富旅游内涵和品质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与此同时,文化馆还应挖掘当前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中的文化要素,并将其带入到文创产品开发工作中,借助创新设计和创意表达方法,开发出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化文创产品,除了要保证文创产品具有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以外,还需为其赋予一定的实用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贴近社会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重新散发活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相关从业者应尽快转变传统工作观念,借助更具现代化特征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中潜在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同时努力寻找基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创新点,能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佩佩 . 新文科视阈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承功能的创新路径研究[J]. 长江小说鉴赏 ,2025,(15):121-124.

[2] 杨红霞 .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J].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20):189-191.

[3] 段令科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路径探赜——基于课程思政背景 [J]. 成才之路 ,2024,(16):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