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

作者

李丹

秦皇岛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新机遇与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凸显了研究相关实践途径的紧迫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旨在剖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促使其融入教育、文化等领域,转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增强民族凝聚力。理论上,可丰富相关研究体系;实践中,能为各方提供可操作策略,推动其在全社会传播与践行。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 2014 年 5 月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强调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旨在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其重要性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三方面。民族团结能增进民族间理解信任,消除隔阂,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形成和谐民族关系。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传承是深厚根基,古代民族交流融合与近代共同抗敌等历程,促成了民族认同感。教育引导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传授相关知识,培育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社会交往与经济联系使民族间相互学习帮助,升华民族情感,强化共同体意识。政策法规保障则为民族团结与平等提供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现状分析

(一)教育领域:多维覆盖与深化不足并存

教育领域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层面,各级各类学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编写专门教材,开设相关课程,还借助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认同,但部分学校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社会教育则依托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通过展览、讲座普及相关意识,但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部分地区活动存在着形式化、参与度低等现象。

(二)文化领域:传承创新与交流融合中的困境

文化领域聚焦传承创新与交流融合。各地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影视、音乐等现代文化产品。然而,文化传承面临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的困境,部分优秀文化有失传风险。在文化交流方面,民族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与认同,但在交流中可能出现文化冲突,这需要加强引导与协调。

(三)经济领域:扶持发展与结构性问题凸显

经济领域以区域协调和特色产业为抓手。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必须看到,部分民族地区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民族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等虽然带动了群众增收,但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仍存在着短板。

(四)社会治理领域:协同共治与能力有待提升

社会治理领域注重社区建设与社会组织参与。多民族聚居社区通过完善服务中心、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营造共居共乐的环境,增强了居民凝聚力。但社区在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治理能力需要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工作,提供扶贫、法律援助等服务,但受限于资金不稳定、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所以影响着作用的发挥。

(五)典型案例分析

秦皇岛市海港区军工里社区通过成立德育基地、关爱特殊家庭、成立爱心联盟等举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秦皇岛市推进长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通过修缮长城、开展文化活动等,增强了游客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文化和旅游融合。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与路径

(一)加强教育引导,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优化学校教育,丰富内容,融入更多案例,创新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场馆,增强学习兴趣。拓展社会教育,利用新媒体传播知识,开展线上线下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形成全社会育人氛围。

(二)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人才,健全法律法规,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鼓励文化创新,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品牌。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三)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增进各民族共同利益

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多元化与集聚发展。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四)完善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设立服务站,培训工作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民族交流融合。加大对社会组织支持,建立协调机制,引导其开展公益活动。健全民族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化解机制,加强法治宣传,依法解决纠纷。

(五)强化法治保障,依法维护民族团结

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修订相关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查处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治理、法治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培养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推动经济协同发展,维护发展好各民族共同利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完善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强化法治保障,依法维护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律支撑。在实践过程中,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总结经验、守正创新、探索前行,共同绘就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

[3] 国家民委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年12 月第 1 版。

[4] 国家民委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21 年版。

[5] 潘岳:《中西文明根性比较》,新世界出版社2022 年版。

[6] 费孝通主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7]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古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