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改数转”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风险分析及防控

作者

林雨欣 李偲

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湖北武汉市 430205

引言

当前,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的颠覆性技术变革正深刻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在此进程中,中国已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然而,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博弈与技术封锁等保护主义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与产业链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智改数转”已成为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路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年)》明确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作为发展方向,并强调以融合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汽车强国提供战略指引。本文以吉利汽车为案例,聚焦“智改数转”背景,系统分析其产业链现状与关键风险,旨在探索构建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变革与态势现状

1.1 技术融合:智能化、数字化引领产业变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汽车产业向智能新能源演进的进程中,四大创新领域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新材料的深度融合,正通过横向技术聚合与纵向中枢控制两条路径重构产业生态。横向层面,人工智能与数据处理赋能自动驾驶多场景落地,电池技术升级推动动力系统变革,轻量化材料提升电子器件性能。纵向层面,车用操作系统作为“数字神经中枢”,将分散的技术能力整合为协同生态,彻底改变产业竞争逻辑。技术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每一个角落,推动其加速驶向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与可持续的未来。

1.2 生态跃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合交织

图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纵横示意图

纵观产业链结构(图1),  产业链上游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电池、电、电控起着基石般的作用。根据 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 数据,2023 年全球锂资源需求达 95 万吨 LCE,其中中国占比超过 60% ,但资源自给率不足 40% 。目前上游纵向联动特征凸显,产业链中游的整车制造环节呈现“三分天下”格局。车企通过参股矿企降低资源风险,同时自研电池重构供应链话语权。产业链中游,整车制造的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整车制造环节,竞争异常激烈。目前国内主要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各有千秋,在市场上占据着不同的份额,整车环节已形成三大阵营差异化角力。产业链下游正经历智能化服务升级,逐步走向横向融合,充电基础设施通过“智能快充 - 数字换电 - 场景充电”三轨协同模式重构用户体验,产业深度深度交织,形成互融共生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3 全球竞合升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与生态重构

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强劲,2024 年总量达585.9 万辆,同比增长 19.3% ,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28.4 万辆,同比增长 6.7% ,彰显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地域布局正经历着深刻的演变 ,“一带一路”成为核心增长极。伴随发展阶段演进及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采用多元化策略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产品输出”与“资本渗透”双轨路径。出口地域重心已由初期中东、拉美、非洲等区域,转向欧洲与东南亚核心市场。当前产业实践已超越单纯贸易模式,升级为“本地化生产 - 市场深度适配”综合渗透体系。在智能化技术驱动下,中国车企通过数据驱动的本地化生产策略实现市场深度渗透。

2 吉利汽车产业链风险分析

2.1 芯片技术自主突破困境

芯片作为汽车实现感知、决策与控制的核心载体,其自主可控水平深刻影响着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安全边界与韧性。当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低自给率与高依赖度并存的困境,这不仅制约了本土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也使其在全球供应链波动面前暴露于显著风险之中。

在国产化率层面,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但产业现实仍显严峻。依据ICInsights 的权威研究数据,2021 年中国汽车芯片的自给率不足 5% ,而截至 2024 年,这一比例仅微弱提升至 10% 左右。更为关键的是,国产化进程在高端领域进展迟缓,特别是在支撑智能驾驶和车联网功能的核心芯片,国产化率长期低于 8% ;而在专用集成电路领域,这一比例更是不足 5% ,使得中国汽车产业在高端智能网联车型的开发与生产上,严重受制于人。

2.2 矿产供应链韧性危机

吉利新能源汽车产销及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其对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高度敏感,面临“地理集中 - 地缘裹挟”双重风险。吉利电池供应链主要依赖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及自建威睿电池。上游的锂、钴、镍资源对外依存度极高,且来源高度集中于澳大利亚、菲律宾、刚果 ( 金 )。如果单一国家政策变动或生产中断,将迅速传导至电池成本和供应稳定性,迫使吉利调整技术路线,影响产品性能和竞争力。同时吉利汽车面临地缘政治联盟挤压,美国主导的“关键矿产联盟”及升级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以及援引《国防生产法》将关键矿产列为战略物资、启动“232 条款”调查等行动,旨在构建排他性资源联盟,加剧了吉利获取海外矿产资源的难度和成本,对其全球化布局构成战略挑战。

2.3 国际合规双维挑战

在全球贸易规则日趋复杂和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吉利汽车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进入发达经济体时,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合规性风险。首先是技术认证冲突,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安全已成为汽车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时不可逾越的技术门槛。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于 2024 年推出的新规要求强制渗透测试。它不仅要求车辆必须能够抵御至少 15 种复杂且具有针对性的攻击向量,更必须通过深度渗透测试来验证防护能力,而非以往相对简单的基线测试。这种严苛的认证要求带来了认证成本的急剧攀升。而这些费用最终会被加至单车成本上,使得单车均价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3 产业链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对策

在“智改数转”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为此引入蝴蝶结模型驱动的四维协同防控体系。该体系通过可视化“威胁→顶事件→后果”风险传导链条协同转化为结构化“预防- 缓解”双翼屏障。

3.1 芯片技术双轨突围战略

在”智改数转”进程中,吉利汽车可构建”政策 - 技术 - 生态”协同的芯片安全体系。以工信部《车规级芯片紧急替代清单》为基础,通过国产芯片采购超 20% 享最高 3% 增值税减免及进口关税上调 5-8% 等措施,6 个月内将断供损失从亿元级压缩至千万级。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积塔半导体等机构突破三大技术瓶颈:包含重构7 纳米车规GPU 自主指令集攻克 IP 核缺失难题;应用区块链存证与机器视觉技术提升碳化硅良品率至 85% ;开发可拦截15 类攻击的车载安全系统并通过中欧认证降单车合规成本 40% 。同步构建产业生态:创建开源社区共享认证算法,设立芯片安全基金补贴中小供应商,联合同业组建采购联盟摊薄成本。实施三年后,单车芯片成本降低 18% ,国产化率从 30% 提至 60% ,形成”政策驱动- 技术突破-生态降本”闭环。

3.2 矿产安全闭环体系构建

为了在矿产安全领域,吉利可构建”全球控制 - 循环再生 - 智能预警”体系。联动国家主权基金注资墨西哥索诺拉锂矿、刚果金 Tenke Fungurume 钴矿获取 15% 权益,牵头组建东南亚镍矿采购联盟将菲律宾依赖度从 90% 压至 50% 以下。依托全国 280 万根充电桩构建电池健康数据库,联合格林美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实现锂钴镍 98% 回收率,降低原材料成本 40% 。建立 AI 矿产预警平台实时监控 200 余项风险指标,当出现印尼镍矿禁令等信号时,72 小时内同步启动三级响应:投放战略储备、切换替代矿源、WTO 仲裁,将断供应对周期从30 天压至3 天。该体系三年内可使单车电池材料成本降 18% ,关键矿产自给率提至 40%

3.3 国际新规则下主动破局

面对欧盟碳关税挑战,吉利需建立”规则主导 - 零碳实践 - 金融协同”体系。联合中汽研、大众及奔驰组建中欧联合标准委员会,将多域融合安全协议嵌入联合国WP.29 框架,推动中国智能驾驶算法写入 ISO 34567 国际标准,使欧盟认证成本降 40% 。在整车厂部署”光伏 + 储能 + 快充”设施,接入宁德时代能源云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碳足迹追踪,将单车碳排放从 3.2 吨压至 1.8 吨。同步整合充电桩数据建立电池护照系统实现 98% 金属回收率。发行千亿绿色债券扶持二线供应商建设零碳工厂,设立碳关税补偿基金承担 50% 出口碳成本,推行 ESG 供应链金融形成”减碳 - 降本 - 增份额”循环。该体系三年内可降合规成本 40% ,减碳 44%

3.4 数据主权全链路治理

在数据安全维度,吉利应构建”主权控制 - 伦理治理 - 用户赋权”体系。强制部署国密算法对生物特征等敏感数据端到端加密,通过自研”星盾”架构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同态加密三重防护,对基础设施数据实施分级白名单管控阻断 98% 泄露风险。组建跨学科伦理委员会审查自动驾驶决策逻辑,用”道德沙盒”模拟 2000 种极端场景,季度发布伦理白皮书确保算法公平性。推行”双模式瞬时切换”机制:无痕模式物理关闭车内传感器仅保留基础行车数据;配合 Geely Data ΔVault 平台实现数据流向可视化、授权自主管理及区块链存证销毁。该设计可使隐私投诉降 65% 同时保持 90% 驾控功能,推动”无痕模式”写入全球法规。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智改数转”为背景,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并以吉利汽车为例进行深入剖析。基于吉利汽车的案例风险分析,借助“蝴蝶结模型”构建了“技术 - 资源 -规则 - 数据”四维协同防控体系,由此得出“智改数转”浪潮下,唯有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规则重塑与数据治理的多维协同,构建前瞻韧性的防控体系,方能有效化解风险、把握机遇,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巩固全球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