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技术在中小型农户中的推广与实践策略研究
曹磊
项城市花园街道办事处 河南项城 466200
全球农业正经历一场由信息技术深度介入引发的深刻变革,精准农业作为其核心载体,借助先进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与生理状态的实时精细监测,依托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平台(GIS、GPS)进行精准定位与区域化管理决策,并利用变量作业智能装备完成水、肥、药等投入品的按需精准施用。这种高度依赖信息和知识驱动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显著区别于依赖经验判断的传统粗放型耕作,其核心在于通过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关联,优化复杂的资源配置流程,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步提升,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方向与实践标杆,这也构成了本项研究开展的核心背景与实践驱动的原点。
一、精准农业技术在中小型农户中的推广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成本分担与技术适配机制
针对精准农业技术初始投入高昂问题,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层次成本分摊体系尤为重要,通过设立专项财政补贴项目重点覆盖中小型农户的硬件购置与数据服务订阅费用,同时探索轻量化技术租赁服务模式与共享设备平台建设,降低单户使用门槛。在技术适配性层面,亟需推动开发面向小地块、多作物种植场景的低成本定制化解决方案,重点支持研发操作界面简单、容错率高、自动化程度适中的模块化智能设备,例如集成土壤墒情监测与简易变量灌溉功能的标准化组合套件,这类设备应具备即装即用特性并最大限度减少调试环节,确保技术复杂度与基层现实接受能力匹配[1]。
(二)强化在地化技术示范与梯度化技能传递
传统单向技术培训模式难以应对农户群体的知识断层问题,应依托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站点建立精准农业技术实体样板田,选择在当地具有高认可度的示范主体进行持续性的种植全周期技术验证,使周边农户能够直观观察技术实施过程与实际效益对比,形成就近学习的可信场景。技能传递机制需采取分层递进方式开展,首先面向村级农技员与合作社骨干提供深度培训,重点掌握常见设备校准、数据基础解读与故障排查能力,再由其作为本地技术代理者向普通农户传导核心操作要点,优先普及如移动端 App 控制灌溉开关、自动预警提示处理等必需操作。
(三)整合区域性服务网络与政策保障支撑
破除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碎片化瓶颈需重构县域层级的服务整合能力,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升级服务内容,将传感器部署、无人机飞防作业、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专业技术环节打包为可单独采购的托管服务包,农户仅需支付基础服务费用即可获得关键环节的技术输出。同步建立覆盖乡镇的线下技术服务站点网络,配置常规备件库存与简易检测工具,快速响应设备维护需求并定期开展预防性巡检服务。
(四)创新田间技术推广载体与互动传播模式
突破传统课堂培训的时空限制,开发基于地方方言的短视频操作指南与动画模拟程序,通过村级微信群与县级农业公众号高频推送精准设备维护要点、数据读取误区解析等实用内容,使技术知识渗透至日常农闲碎片时间;组织农技推广人员携带便携式演示设备开展流动式田头快展,在农户自有地块现场演示土壤传感器埋设深度校正、移动端警报阈值设置等关键操作步骤,利用即时实操消除抽象理解障碍;支持种植能手开设直播分享会,围绕播种季、灌溉期等关键节点展示技术操作记录与实际投入产出变化,通过熟人社会网络增强技术可信度与传播渗透率,构建可持续的民间技术扩散生态。
二、中小型农户中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推动轻量化数据采集与移动端决策辅助
针对中小型农田地块破碎化特征,优先部署低成本的微型田间传感器网络,重点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强度与温湿度等关键生长参数,相关数据通过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实时回传至云端平台;开发集成度高的移动端应用程序,简化操作界面至核心功能模块,例如将复杂数据分析转化为红黄绿三级预警信号,使农户通过手机屏幕即可直观获取作物需水需肥提示并直接下达灌溉阀门开关指令;建立村级数据采集互助小组,由合作社技术员统一管理多户共享型气象站与虫情测报灯基础设备,分摊固定设施成本的同时确保基础环境数据的有效供给,使得分散经营单元亦能构建基本数据支持体系。
(二)建立农艺操作与智能设备的渐进式融合机制
避免全流程自动化对现有种植习惯的剧烈冲击,采取关键环节优先替代策略,例如在病虫害防治领域重点推广智能手机识图辨虫与在线植保处方功能,辅助农户精准匹配药剂类型及施用量,逐步替代经验性施药;在施肥管理中引入变量施肥控制终端结合预设养分处方图,允许人工驾驶小型农机执行半自动作业,既降低对全自主导航系统的依赖又提升养分利用精度;在灌溉环节保留原有沟渠系统前提下加装智能阀门控制器集群,通过远程批量设定灌溉时段与水量阈值实现人工巡田基础上的自动化执行;如此阶梯式引入智能化元素既能保留农户主体控制权又可降低操作中断风险。
(三)构建村级技术整合与外部服务对接平台
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设立技术服务协调中心,集中对接区域内的精准农业设备供应商、数据分析机构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其统一承担技术方案的比选谈判与质量监督责任;设计轻量化技术包采购目录,按照播种监测、变量施肥、收获测产等独立功能模块拆分服务选项,农户可根据经营能力选择单点或组合式服务采购;开发区域性农事日历管理系统,将农户自主记录的农事操作时间、类型与外部气象、土壤数据自动关联,形成结构化数据库用以支持农艺复盘与来年规划 [2]。
(四)建立农户自产数据驱动的持续调优机制
设计低门槛农事电子记录模板,引导农户系统性录入播种量、施肥时间、机械作业深度等基础生产数据,同步自动关联田间传感器采集的环境参数,逐步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微型种植数据库;配套开发数据回看分析工具,将历史操作记录按作物生育周期自动排序对比,辅以气象灾害、病虫高发期等环境标记,辅助农户识别农艺措施与产量波动的潜在关联;设立村级数据会诊制度,每季收获后由合作社技术员协助农户调取本年度关键数据节点,结合区域农技专家远程诊断意见生成个性化改进方案,推动应用技术参数如灌溉时长、施肥配比的持续性迭代优化,形成数据驱动生产决策的闭环管理体系。
总结
综上所述,精准农业技术向中小型农户群体的有效渗透,是一个破解多重现实约束的系统性工程,既需从供给侧推动硬件适配性与成本结构的根本性改良,也依赖需求侧技能习得能力与应用习惯的渐进式培育,更深层则涉及政策工具与服务网络的协同重构。在未来的发展中,让卫星遥感数据与农户锄头在同一块土地里实现对话,让算法生成的处方图融入地方品种的种植记忆,将成为检验精准农业真正扎根中国乡土社会的核心标尺。
参考文献:
[1] 孟祥民 . 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中小型农户适配性模式研究 [J]. 黑龙江粮食 ,2025,(01):54-56.
[2] 张景东 . 农业种植中的精准农业技术与实施方法 [J]. 黑龙江粮食 ,2023,(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