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设计理念理解:契合课标的应用与拓展

作者

李炜

剑阁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紧密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以教研员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理念,探讨其在契合课标方面的应用表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价值,旨在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教材课后习题提供参考,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设计理念;课程标准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教材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以及思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教材的课后习题在设计上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展开,体现了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教研员作为连接课程标准、教材与一线教学的重要纽带,有必要深入理解新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理念,明确其在契合课标方面的应用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拓展方向,以便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课后习题设计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样的总体目标指引下,课后习题的设计应注重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等方面。

基础性要求课后习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有扎实的掌握;层次性体现在习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性强调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习题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性则要求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趣味性旨在通过新颖的情境、多样化的题型等激发学生做习题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契合课标的应用表现

(一)紧扣基础知识,强化技能训练

新教材课后习题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紧扣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整数加减法运算后,课后习题会设计大量的直接运算题目,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达到课标中对运算能力的要求。这些基础性习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石,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层设置题目,满足个性需求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新教材课后习题采用分层设计的方式。一般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三个层次。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旨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题难度有所增加,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适用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拓展题则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和探究,这种分层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标中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理念。

(三)创设生活情境,突出应用价值

新教材课后习题注重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了小数的认识后,会出现超市购物场景的习题,让学生计算商品的价格、找零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习题,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小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与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高度契合。

(四)融合多个知识点,培养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课后习题常常将多个知识点进行融合。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会出现这样的习题:一个长方形花园,长是 12 米,宽是 8 米,现在要在花园周围修一条宽 1 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既涉及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确定小路的长度),又涉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这两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在课标基础上的拓展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拓展

新教材课后习题在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后,会有这样的习题: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关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习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推理能力,是对课程标准中数学思维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拓展。

(二)渗透数学文化的拓展

数学文化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课后习题中增加了数学文化的渗透。通过介绍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内容,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之情。比如在学习圆周率时,课后习题中会介绍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也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

(三)教研员引导一线教师深化理解的要点

教研员可组织专题研讨,剖析典型习题设计思路,如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同一知识点习题差异,助教师拓宽视野。开展教学案例分享,展示优秀教师运用习题教学实例,引导教师借鉴创新。定期培训,解读课标变化对习题设计影响,提升教师理解与应用能力,确保教师精准把握新教材课后习题精髓,优化教学。

五、基于新教材课后习题设计理念的教学建议

(一)深入研读习题,把握设计意图

一线教师要深入研读新教材课后习题,准确把握每道习题的设计意图,明确其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灵活使用习题,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课后习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重点指导他们完成基础题,帮助他们夯实基础;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提高题,逐步提升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挑战拓展题,培养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对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拓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结论

小学数学新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理念紧密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巩固、个性化需求满足、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应用表现。同时,在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文化渗透、合作交流促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拓展。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教材课后习题的价值,深入理解其设计理念,合理运用课后习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 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