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朱雪莹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天伦学校
一、引言
在这个被数字技术重塑的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美育重要载体的美术教育,如何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在画室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面对印刷质量参差的画册,努力想象着大师笔触的韵律;教师反复讲解色彩原理,却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光线变幻的奥妙。VR 的出现,为这个困境带来了转机。这项技术创造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得以" 走进" 名画之中,用全新的视角感受艺术的魅力。本研究选取湘教版九年级《画布上的阳光》一课,探索 VR 技术如何为印象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研究目的
本文重点探讨VR 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实际应用。包括课堂导入、知识讲解、教师示范等关键步骤。通过实践验证 VR 辅助教学的可行性,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基于实际教学,总结 VR 技术在美术课堂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推广建议,助力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 VR 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促进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VR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现况
近几年,VR 技术开始走进课堂了。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科学课、历史课,还有地理课,那些难懂的知识点,学生戴上眼镜一看就明白了。比如学历史的时候,孩子们能 " 穿越 " 到古代战场,亲眼看看当年的场面。上科学课时,他们又能 " 飞 " 进太空,伸手摸摸行星。在美术教育中,VR 让画画这件事变得不一样了。现在学生不用挤在画跟前,就能 360 度看清名画的每个笔触。他们甚至能”钻”进画里,看看艺术家当初是怎么调色、怎么下笔的。这么一来,孩子们画画时想法更多了,胆子也更大了。
四、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画布上的阳光》是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属“欣赏·评述”领域。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印象派,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学生要通过学习,了解印象派是怎么产生的,了解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印象派画家在表现光和颜色时的特别之处。通过欣赏和分析,体会艺术家如何通过色彩和笔触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印象派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虚拟画廊)
教师利用 VR 设备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虚拟的艺术展厅,学生瞬间就像踏入了一座盛满印象派瑰宝的艺术圣殿。莫奈、雷诺阿、梵高、德加等印象派大师的经典之作环绕在周围,《日出·印象》的朦胧光影、《星月夜》的旋转星空在学生眼前铺展开来。学生随心漫步其间,靠近每一幅作品细细端详,指尖虽未触碰画布,色彩的流转、笔触的灵动与光影的变幻确能清晰观察。在此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师的专业讲解娓娓道来,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之间了解那些画作背后的创作故事与艺术巧思。
这样的导入方式,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艺术之门,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目光,让他们对印象派绘画生出浓浓的探究欲,带着这份热忱更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2. 新授环节(虚拟场景)
印象派背景知识讲解:教师借助 VR 技术,以虚拟场景重现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回 19 世纪的法国知识的传递便有了全新的模样。老师轻轻一点虚拟控制台,学生们便随光影穿梭回 19 世纪的巴黎 —— 蒙马特高地的风车在阳光下转动,塞纳河畔的画家们支起画架,颜料在调色板上折射出灵动的光泽。学生们可以走到莫奈身边,看他如何捕捉鲁昂大教堂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幻;也能凑近雷诺阿的画布,观察那些细碎的色彩如何在视觉中融合成温暖的光斑。印象派作品风格特点分析:在虚拟的艺术长廊中,教师精心挑选出一幅幅印象派的传世之作 —— 莫奈笔下随四季流转的《干草堆》系列在光影中渐变,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里跳动的光斑仿佛能溢出画面。老师引导着学生,从色彩的交响、笔触的韵律到构图的巧思,一点点拆解作品的奥秘。学生可以在 VR 虚拟情景中,可以凑近莫奈的笔触,看那些细碎的色块如何在视觉中晕染成温暖的光感;细品雷诺阿的线条,感受那些灵动的笔触如何捕捉人物裙摆的飘动。
3. 示范环节
传统的教学示范环节,学生只能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观看,难以全面观察到绘画过程。而当 VR 绘画软件在虚拟空间铺展开画布,教师手持感应笔,在光影流转的虚拟画纸上开始创作,学生们透过 VR 设备能从任意角度观察:看老师如何在虚拟调色板上让橙红与鹅黄晕染出温暖的光泽,如何用短促的笔触堆叠出阳光的质感,又如何让冷色与暖色在画面上形成巧妙的呼应。过程中学生若有疑问,只需轻声开口,老师便能立刻停下动作,将某个技巧放慢演示,这种随时互动的教学节奏,让每个学生都能循着自己的疑问深入探究,那些曾经隔着距离的绘画奥秘,就这样在沉浸式的观察与交流中变得触手可及。
4. 创作环节
在 VR 环境中,学生可以随心挑选心仪的创作背景:是麦浪翻滚的田园午后;是雨后初晴的城市街角;或是晨雾未散的海边。这些会呼吸的虚拟场景,不仅是灵感的源头,更像一位耐心的向导 —— 学生轻触控制面板,就能亲眼看见晨光如何让景物染上淡粉,正午阳光怎样让色彩变得浓烈,暮色又如何为画面铺上层温柔的蓝紫。光影流转间,印象派画作中光与色的奥秘不再抽象,学生握着感应笔在虚拟画布上挥洒时,那些曾经困扰的色彩搭配、光影层次,都在与场景的互动中渐渐清晰。
5. 展示评价环节
在常规美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效果有限,不能全面展现作品的细节和特色。而在 VR 环境下现在每个学生都能在虚拟空间里布置自己的" 小展厅"。比如画田园风光的同学,可以选个原木色的展架,再调一盏暖黄色的射灯。灯光一打,画里的阳光好像真的会流动一样。要是画的是城市夜景呢?那就换成深色墙面,配上冷色调的灯光,画面里的霓虹立刻就有了立体感。当同学们戴上 VR 设备踏入这片虚拟空间,近距离端详画布上的每一道笔触,感受色彩碰撞的韵律;也能绕到作品侧面,观察虚拟画框与光影交织的层次。
五、VR 技术对美术课堂的影响分析
(一)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
本次基于 VR 技术的《画布上的阳光》教学案例,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升。 VR 技术创造的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印象派艺术的世界中,他们能亲身感受作品的魅力,这种新奇、有趣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艺术理解更加立体
在常规美术教学中,印象派的笔触与色彩奥秘难以让学生理解。现在通过VR 放大功能,他们能清晰看到:原来梵高的星空是使用螺旋状的笔触堆叠出来的,塞尚的静物藏着无数个细小色块。最有趣的是,有学生发现莫奈画同一个草垛用了不同角度的光线,兴奋地拉着同学讨论了一整节下课。可以说,VR技术为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绘画技能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途径。
(三)创作思维获得解放
在 VR 技术应用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作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在临摹大师作品总是小心翼翼,总觉得大师作品难以临摹。但在VR 设备支持下的绘画创作,学生画错了可以按撤销键,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笔刷。所以学生都敢于大胆创作了,有个男生把向日葵画成了燃烧的火焰,他说在VR 里感受到的就是这种生命力。还有个女生创作时大胆尝试了" 空气笔触",她说要像印象派画家捕捉阳光那样,画出风的形状。这些突破性的表现,在以往的课堂上是很难看到的。
六、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 VR 技术引入《画布上的阳光》等美术课程,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能够碰撞出令人惊喜的效果。VR 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艺术鉴赏和创作启发方面效果很效。正如一位学生所说:"VR 让我感觉艺术是活的,而我不再只是旁观者。"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教育者加入这场VR 应用美术教学课堂的创新探索,共同描绘美术教育的新图景。